(六)开展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创新试验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立法。全面清理和修订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不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适时修订《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2020年前制定出台贵州省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条例,推动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城市排水、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以及农村白色垃圾、塑料薄膜、限制性施用化肥农药、畜禽零星(分散)养殖等领域的地方性立法,构建省级绿色法规体系。
2.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司法机构全覆盖。实现全省各级法院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全覆盖,深入推进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和归口管理,对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刑事、民事、行政三类诉讼案件实行集中统一审理,推动环境资源案件专门化审判。完善打击、防范、保护三措并举,刑事、民事、行政三重保护,司法、行政、公众三方联动的“三三三”生态环境保护检察运行模式。健全检察院环境资源司法职能配置,深入推进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工作,严格依法有序推进环境公益诉讼。规范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工作,努力满足环境诉讼需要。探索生态恢复性司法机制,运用司法手段减轻或消除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状况。建立生态文明律师服务团,引导群众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环境纠纷。健全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调联动机制。
3.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体制。探索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逐步实行环境保护工作由一个部门统一监管和行政执法,建立权威统一的环境执法体制。探索开展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工作,实施跨区域、跨流域环境联合执法、交叉执法。开展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试点,2017年完成试点工作,实现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的环境监察职能上收,推动环境执法重心向市县下移。
4.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责任主体、索赔主体和损害赔偿解决途径等,探索建立完善生态环境损害担责、追责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与生态环境赔偿制度相配套的司法诉讼机制,2018年全面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2020年初步构建起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机制完善、公开透明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七)开展生态文明对外交流合作示范试验
1.健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机制。深化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机制,充分发挥论坛国际咨询会等作用,探索实施会员制,建立论坛战略合作伙伴和议题合作伙伴体系。2018年编制论坛发展规划,完善论坛主题和内容策划机制,提升论坛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坚持既要“论起来”又要“干起来”,建立论坛成果转化机制,加快论坛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转化。
2.建立生态文明国际合作机制。支持贵州与相关国家和地区有关方面深入开展合作,构建生态文明领域项目建设、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长效合作机制;与联合国相关机构、生态环保领域有关国际组织等加强沟通联系,积极开展交流、培训等务实合作。
3.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高端智库。依托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广泛利用国内外环保组织、高校、研究机构人才资源,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高端智库,探讨生态文明建设最新理念,研究生态文明领域重大课题,提出战略性、前瞻性政策措施建议。支持贵州高校建立生态文明学院,加强生态文明职业教育。
(八)开展绿色绩效评价考核创新试验
1.建立绿色评价考核制度。加强生态文明统计能力建设,加快推进能源、矿产资源、水、大气、森林、草地、湿地等统计监测核算。2017年起每年发布各市(州)绿色发展指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干部奖惩任免以及相关专项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研究制定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试点办法,探索建立森林资源价值核算指标体系。
2.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在六盘水市、赤水市、荔波县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探索构建水、土地、林木等资源资产负债核算方法。2018年编制全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3.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扩大审计试点范围,探索审计办法,2018年建立经常性审计制度,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加强审计结果应用,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
4.完善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强化环保督政,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环境保护督察机制,2017年起每2年对全省9个市(州)、贵安新区、省直管县当地政府及环保责任部门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对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地区,不定期开展专项督察,实现通报、约谈常态化。
5.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追究制。实行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按照谁决策、谁负责和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主体,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和生态环境损害情况为依据,明确对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有关领导人员、部门负责人的追责情形和认定程序。对领导干部离任后出现重大生态环境损害并认定其需要承担责任的,实行终身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