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酒泉10月8日电
“揽月九天”创造“吉林奇迹”——记“吉林一号”商用卫星组星发射成功
新华社记者孟含琪
10月7日12时13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点火”指令响起,“吉林一号”商用卫星组星发射升空,奔向苍穹。
十年磨一剑。成功发射的“吉林一号”不仅代表吉林省科技实力不断跃升,打造出“吉林奇迹”,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也折射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绽放异彩。
商用遥感卫星带动航天信息产业变革
大漠黄沙,胡杨挺立。伴随比白日更明亮的火焰,“吉林一号”卫星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直击长空。
此次卫星项目完成了组星发射。整体由1颗光学A星、2颗视频星和1颗技术验证星构成。“吉林一号”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该公司由吉林省政府、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民营资本共同出资成立。长春光机所是我国最早开展光学研究的科研院所,先后参加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多个国家重大工程项目。
十年间,科研人员攻克了卫星和载荷结构一体化、热控一体化、快速集成测试技术等一个个技术难关;吉林省政府也在资金和政策上不遗余力地支持小卫星项目,终于成就了今日的卫星腾飞。
在“吉林一号”光学A星总师曹喜滨看来,小卫星从运营模式和技术层面都为中国航天信息产业带来新变革。
“为我国民众所熟知的气象卫星等都只是为国家提供服务的民用卫星,而从‘吉林一号’获取的信息可直接出售给需要的企业和百姓,开创了我国卫星商业运营的先河。”曹喜滨说。
从技术角度看,“吉林一号”突破了传统卫星设计模式,采用星载一体化形式,使卫星质量更轻、成本更低、研究周期更短,满足商用卫星的制作需求。
农业估产、地质灾害预报、地球资源普查……正式运行后的小卫星将在众多领域施展拳脚,为政府、企业和百姓提供服务。
小卫星成为吉林振兴的产业新力量
“小卫星项目像是一枚创新驱动的活子,吉林将全力打造民用航天产业集群。”吉林省发改委副主任宋刚说。
早在2010年,吉林省就将小卫星制造技术列入《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并在吉林省打造出“高新卫星城”。
吉林省工信厅副厅长宫毓刚说,卫星项目不断推进,将有效带动全省科技研发资源,凝聚精密加工、光学加工、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条。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正筹备建立航天信息产业园,建成投产后,将带动实现更大经济效益。
地理信息测绘是未来卫星产业的重要应用之一。目前,长春光机所已与吉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等三家单位共同签订《吉林民用遥感卫星研制与合作协议》,还将组建商业公司,扩大对“吉林一号”卫星数据产品的应用,挖掘更多增值商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