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一个伟大宝库”——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问”开去

来源:新华社作者:李斌责任编辑:吴昊
2015-10-06 20:57

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

“中医药是一个伟大宝库”——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问”开去

新华社记者 李斌 杨步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屠呦呦因受中医典籍启发找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近日获诺贝尔奖。消息传来,人们再次热议中医药发展。

究竟应该如何审视中医药的价值?中医药资源尤其是经典名方我们挖掘得够不够?……就公众关心的一些问题,新华社记者“六问”中医药界人士。

他们分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科研处处长李杰,从医50年的天津武清中医院前院长陈宝贵,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继承人朱婉华,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化学实验室主任、丁香园中医版版主朱贲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组长陈其广、副研究员张小敏。

“中医药会焕发勃勃生机”:采用科学态度深入研究才是正道

问:从屠呦呦获诺奖,尤其是治疟疾的青蒿素的诞生过程看,应如何审视中医药的价值?

仝小林:屠呦呦获诺奖,对“找回中国人自己的儿子(中医药)”,对找回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尊和主体自觉,对找回中医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化意识,作用都是巨大的。

李杰:喜悦的同时,确实是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中医药如何真正去传承和创新。荣誉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中医药是一个伟大宝库,少些浮躁,真正采用科学的态度去深入研究才是正道。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家共同思考,共同努力,准确定位,我坚信中医药会进一步焕发勃勃生机。

朱婉华: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在《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经典中就蕴藏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智慧,如根据人中的长短可以判断子宫大小、从眼血管可以判断肝病的预后等。

中医药资源尤其是经典名方挖掘得“远远不够”

问:中医药资源尤其是经典名方我们挖掘得够不够?还有多大空间?

仝小林:继承是创新的源头。中药与西药研究最大的不同点是中药有几千年的人体试验,这是世界医药学中无与伦比的宝藏。屠呦呦在关键突破上借鉴了中医古籍。中医药人一定要充分挖掘老祖宗的智慧,为现代医疗服务。任何数典忘祖,任何妄自菲薄,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背叛。

朱贲峰:远远不够,现在只是冰山一角。

张小敏:无论是从经典名方、还是民间秘方挖掘,都远远不够。根据经典名方创制的各个医院的院内制剂,就是宝库。我们需要一套有利于这些资源在治病救人、知识产权、医药市场上发挥更大作用的规章制度和保障体系,摆脱现代医药体系的依赖,解放传统医药的生产力。

“中医人的自信应该在自己的修炼中磨炼出来”

问: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中医药自信”吗?究竟应该怎样才能有这种自信?

仝小林:当然要有。疗效永远是中医人追求的目标。用青蒿素挽救了几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是屠呦呦教授最大的功德,诺奖只是科学对她的回报。

朱婉华:古人云,“不做良相,宁为良医”。中医人首先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耐得住苦读、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更要有团队协作精神。“静生智,智生慧”。现在外面诱惑太大、太多,静下来的人太少。中医人的自信应该在自己的修炼中磨炼出来。

张小敏:面对世界性的医保难题,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中医药自信,利用独有的中医药资源,建立有利于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建立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走中国特色的解决世界性医保难题之路。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