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后代:感怀亲恩 家风永存

来源:新华社作者:魏梦佳责任编辑:吴昊
2015-09-06 18:50

抗战纪念日阅兵典礼上,当抗战老兵方队作为首个地面方队驶过天安门,当镜头聚焦于那些依然坚毅的军礼和婆娑的泪眼,所有人的心都被深深震撼。而在那一刻,碰触历史的瞬间,抗战老兵的后人们,比其他人更多了一份深沉的伤痛、思念和骄傲。祖辈、父辈们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身体力行,爱国、勇敢、感恩、担当的家风家训,早已融入了几代人的血液,深植心底,在新的时代重新焕发光彩。

“戴上父亲的手表来观礼”

观礼台上,北京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蔡葵不时低头看着手腕上一块有些老旧的手表。他的父亲蔡明德是抗战老兵,1971年因病过世。

“这块表是父亲在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上了弦还能走。感受着秒针的跳动,就好像是老人在跟我们沟通,这也算是一种情感表达吧。”蔡葵深情地说,“我多么希望他能知道,今天我们都已经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当初的代价没有白费。”

蔡葵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就已过世,但从母亲和哥哥的讲述中,他知道,父亲是四川仪陇人,从小就是孤儿,十几岁时就成为“红小鬼”,之后带着他弟弟加入了红军,曾走过三次草地。“父亲说他是拽着马尾巴走完长征的,非常艰苦。”

解放后,蔡明德在北京一家金属结构厂工作,投身经济建设。让蔡葵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父亲知道他的司机有7个子女,生活困难,就每个月给司机十几块钱。

“他身上有很多伤,但从来不谈这些伤。他说很多人做出的牺牲比他大,所以他的奉献都是理所应当,能活着就要知足。”蔡葵回忆,“他对我们的教育就是爱国、感恩和讲原则。”

“英雄离我很近”

“优客工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毛大庆,曾在1984年和2009年参加过两次天安门广场举行国庆周年庆典。前一次,他是鲜花方阵中的一名初三学生;后一次,他作为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受邀观礼。

“这次是我第三次参加天安门的盛大仪式,但意义格外不同。今天我是代表家里好几代人来观看阅兵,祖父祖母早已去世,无缘目睹今天抗战纪念盛况。这次阅兵让我对家族的革命历史深切缅怀。”他说。

毛大庆说,他家里有一群“老革命”。爷爷杜孟模是中共早期的地下党之一,曾两任北大地下党支部书记,不仅自己投身抗战,还动员了十几个兄弟姐妹走上革命道路;奶奶曾和刘和珍等一起参加学生运动,后开展地下党工作;岳父岳母也都当过八路军,曾在晋西北浴血奋战。

受报国家风熏陶,毛大庆的父母亲后来也都成为新中国优秀的国防科技工作者,为“两弹一星”的研发和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我从小就是听着抗战故事长大的。在我脑海中,他们就是英雄,英雄就在我身边。”令毛大庆高兴的是,如今,14岁的女儿也很崇拜长辈,喜欢听当年的抗战故事,长辈们英雄主义的情怀,正深深地感染着她。

“家族的家风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概括起来就是‘英雄主义’和‘使命感’。这让我觉得,我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需要为国家繁荣而努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说,“我也希望这样优良的家风也能传给我女儿。”

阅兵场上永远的遗憾

当抗战老兵方阵出现时,26岁的北京女孩李旻真仿佛看到了姥爷的影子。

“我当时真的很激动,特别、特别、特别希望姥爷能来现场亲眼看看。”李旻真一连用了三个“特别”来形容她的心情,“心里就只有这一个念头,要是姥爷在就好了……”

她说,姥爷冯文凯生于1925年,16岁参军,作为八路军被编入晋察冀军区,受战火侵袭,“他身上受伤比较多,有一发子弹一直留在体内,取不出来。”

8月18日,这位89岁的抗战老兵不幸因突发心梗过世。而去世前一个月,他刚刚接到来北京观礼的邀请,没想到突发的病情竟成为他和家人永远的遗憾。

“记得小时候我们围着他问抗战的事,他话不多,总是特别自豪地笑,说他很幸运,能活着回来,有很多战友倒下,连个墓碑都没有……”李旻真说。

在她的印象中,姥爷身体一直很好,一贯的军人作风,每天都下楼锻炼走路。“收到请柬后他很激动,还特意到医院检查身体,没想到后来突发心梗住院,几天后就走了,本来他非常希望来现场观看阅兵。”

“我今天替他来现场观看阅兵,感慨之余更多的是遗憾。看的时候总是想到姥爷,想到他们老一辈人的光荣与梦想。”李旻真说,“作为晚辈,要把他们的精神延续传承下去,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永远值得我们敬重。”(记者魏梦佳、王晓洁、岳瑞芳、郭宇靖)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