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曾昭抡军事论述内容与特色
战争是世间异常复杂的事物,它受政治、经济、军事、自然、主观指导因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曾昭抡的抗战军事论述正是全面正确地认识了战争,把握了各种因素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分析判断达到了较高水平。对国人认识抗战局势具有相当的指导价值和启示作用。
1)深刻揭示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转引自林伯野主编《军事辩证法教程》,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10月版)政治对战争有决定性的影响,战争的全过程都要受政治的制约。对此,曾昭抡的分析揭示是从多方面展开的。
首先,他提出"此次大战,乃是民主阵线对纳粹法西斯主义的一次决战","我们为正义而战,为保全民主政治而战,为反法西斯而战。"因此,最后胜利,必属于我。曾昭抡从进行战争的政治目的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所进行的战争区分为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从而使其军事论述有了基本的立足点。
其次,充分肯定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肯定社会主义的伟大价值。战争中的政治,包括敌对双方的社会政治制度、政权性质及其方针政策,领导者立场、态度、行动等,对战争胜败有重大影响。曾昭抡的军事论述以篇数计,介绍苏德战场、颂扬苏军战绩的约占三分之一,说明其关注点之所在。他把十月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看作是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最重大的六件大事之一,论述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实施,确有其伟大价值,经过此次大战,英美不得不对苏联重新估价,并且确认社会主义的优点"。
再次,他论述了中国战场和东方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盛赞中国军队的抗日业绩。"抗战结果,证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世界战争史上,我国英勇的将士,业已留下若干不可磨灭的史绩。""在亚洲解放战争中,中国还得负起极大的责任。"1944年7月,他在《现阶段的世界战局》一文中,把中美联军攻取的缅北重镇密支那看作是同克恩、明斯克、佛罗伦萨、塞班岛同等重要的当年夏天盟军进攻的五大目标。其中,克恩是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向法国内陆扩张战果的军事要地;明斯克是当年6~8月苏军战略进攻"第五次突击"的重点目标;塞班岛是当年6~7月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美军攻克的最大岛屿之一,是美军向西太平洋和远东发展的必经之地。曾昭抡将密支那同上述军事目标相提并论,足见他对中国军队抗战的重视。他论述滇缅战场:"我军在缅北滇西的反攻,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中华健儿之扬威海外,尤为数百年来所未有"。而中国"失地收复,实为滇省为最早"。对战争与政治,他的论述还包括重视民众在战争中的作用,高度评价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等反法西斯战争领袖人物,主张摧毁法西斯势力,铲除战争根源,等等。
1944年夏,攻克缅北重镇密支那的中国驻印军机枪阵地
还有,善于揭示战争进程中的国际关系背景及其对战争的影响。战争作为政治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各种复杂矛盾的交织,就给人们正确认识战争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带来困难。曾昭抡的军事评论、时局评论注重揭示这些复杂关系,力图给人们以清楚的认识。在《苏联与远东战争》一文中,他针对国人希望苏联早日对日宣战以减轻正面战场压力又未能如愿的心理,说明抗战不能单纯指望别国。曾昭抡十分清楚1941年4月苏日两国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的实质,以及在太平洋战场上美英两国不断要求苏联对日作战而苏联一直未予允诺的情况。说明在1945年1月的特殊形势下苏联还不能对日宣战,当然这点并不绝对。"苏联一时诚然不能希望在中太平洋上和美国争霸,但在太平洋以及亚洲大陆,他有很大的发言权,实属毫无疑问。"鉴于日苏之间和盟国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曾昭抡提出,如果希望苏联对日作战,那么,"问题要有我们这些同盟国家,如何去争取,假如美国能说服他,参战较不参战为有利,苏联或许欣然参加。关于这方面,几年来美国方面的工作,颇有相当成效。罗邱史二次会议中,可能此事会成为一个问题。"曾昭抡的军事预测考虑到国际关系演变趋势,因此能为人们了解这类问题提供一个方向较为明确的基本思路而不至于看偏。当年2月,苏、美、英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反复磋商,苏联有条件地正式承诺将在欧战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1945年1月7日,曾昭抡《苏联与远东战争》一文
2)多方阐述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战争不仅是军事和政治力量的竞赛,也是经济力量的竞赛。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归根结底取决于一定的经济条件。战争中的经济因素主要指敌对双方的经济状况,包括物质生产能力和水平、交通运输条件、科技发展水平和条件、社会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基础、经济制度等。对此,曾昭抡多是通过具体问题来论述的。在《有关苏德战争胜败的宝藏--乌克兰的锰矿》一文中,他从锰对兵器工业的重要性来揭示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他认为,希特勒发动侵苏战争的经济原因之一,是想掠夺苏联包括锰在内的丰富资源。在叙述德军被苏军赶出乌克兰失去当地锰资源后,他说:"被迫自乌克兰撤退以后,德国及其附庸国家与占领区域,所能供给的锰矿,至多不能超过一年五十万吨,大部是些品质低劣的矿,……没有乌克兰的锰,德国统治下的炼钢炉,将有一半到三分之二不能开工。到那时德寇崩溃,更要加速了。"1943年发表的《汽油与机油》、《汽油代用品在中国的进展》,就介绍了汽油生产及在抗战中的极端重要性,交战各国油料生产、供应诸问题,以及国内大后方因汽油奇缺,不得不研制汽油代用品以及以酒精、木炭气为动力的汽车等情况。这类介绍,从战时实情出发,对解决战时困难有一定指导价值,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随时关注战争中随科学技术进步而日益发展的武器装备问题
武器装备是战争力量诸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战争胜败关系极大。曾昭抡随时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随科学技术进步而日益发展的武器装备问题,由此作出许多精彩的论述。他提出:"现代战争,乃是科学的战争,在其他条件约略价等的情况下,谁在科学上占得优势,哪个国家就会胜利,已成一定不移的真理。""要谈战争,就得明了作战时所用的武器。"他说明,战争中的武器装备是随着"时代变迁、科学进步"而发展的。"在构造上愈来愈复杂,在种类上愈来愈繁多,在功用上愈来愈有效,在效应上愈来愈新奇。"
在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成为决定胜负的一种重要因素。因此,军事家和一切关心战争前程的人就得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力争把握主动权并进而取胜。在谈到武器与战术的关系时,他认为:"这次大战中战争技术的主要进步,……就是运用已有武器配合新发明或改良的战术而进行战争。"盟军诺曼底登陆之所以成功,"固由于计划周密,指挥得法,但是新武器的贡献也很不少。"按曾昭抡的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使用的新武器在150种以上,其军事评述介绍的有数十种。在诺曼底登陆后22天发表的《第二战场开辟后新武器的演出》,就介绍了登陆战使用的舰载火箭炮、巨型滑翔机、新式双引擎战斗机,改进后的航空母舰、战斗巡洋舰,改良的火箭和火箭炮等。
曾昭抡的抗战军事论述所以有较多的国防科学与武器装备方面的论述,就在于他深刻把握了科学精神,全面看到了战争中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双重作用,这比单纯从政治上或某方面谈论战争就高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