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抡:观察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全局眼光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戴美政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5-09-01 18:42

2.军事论述因抗战救国而生

曾昭抡的抗战军事论述,主要发表在西南联大期间,包括时事析要、战局分析、国防科学介绍、抗战军事工业等多方面内容,发表在《民主周刊》、《真报评论周刊》、《群报周刊》、《评论报周刊》、《海鸥周刊》、《云南日报》、《扫荡报》(昆明版)、《当代评论》、《自由论坛》、《正义报》、《建国导报》等多种云南报刊上。这些报刊曾昭抡或主编、或编辑、或撰稿。在《大公报》、《东方杂志》等全国报刊也有作品发表,加上其他报刊上的相关文章,至少在200篇以上。按其内容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为1932年至1939年,即曾昭抡抗战军事论述的准备时期。前面说过,1920年曾昭抡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求学之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两年,学院体制与教学还未脱离战时轨道,学校仍设有军事专业。曾昭抡本科阶段所学的,正是军事化工专业,可以认为他所接受的军事教育,还是较为系统的。回国后出于科学救国的信念和对自身专业的热爱,曾昭抡在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期间,一直坚持开设国防化学课程,向学生传播军事知识。在1932年8月南京举行的全国化学讨论会上,国防化学被列为主要的讨论议题。曾昭抡作为编译馆特聘专家、中国化学会发起人之一,以及化学会国防化学委员会成员,在著述《炸药制备实验法》和翻译《化学战争通论》两本国防化学专著中,对抗战军事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两书序言中,曾昭抡清楚表明了因"国势积弱",需"积极振兴兵工事业","我国受东邻之侵略,……国人乃深知非自强无以图存"的科学救国思想。以后,曾昭抡在编辑《化学》期刊时,专辟"军事化学"一栏,广泛介绍国防科学动态,收录军事化学译著摘要、简介、目录等,全力推进国防科学发展。研究国防化学,就必然要研究战争史和与之密切相关的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地理等多方面的问题。曾昭抡正是由国防化学问题开始,进而全面研究军事问题的。1936年11月,他率北京大学师生劳军代表团赴绥远前线慰问抗日将士,考察了绥远战役各主战场及部分前沿阵地,以及敌军使用化学武器的实况,采访了参战或驻军的高级军事长官,随之写成的《绥行日记》(《绥行日记》,天津《大公报》1936年12月~1937年1月连载),不仅全面反映了绥战详情,而且对作战得失也作了客观总结。这是全面抗战爆发以前,中国科学家亲赴前线考察绝少见到的客观记录。可以认为是曾昭抡最早的军事论述。"七七"事变之后,1937年曾昭抡发表的《我们对于毒气防御应有的通盘计划》、《中日战争中使用毒气问题之检讨》等文章,则探讨了如何应对日军毒气进攻的若干问题,属化学战防御的通俗论述。

这些事实表明,抗战早期,曾昭抡就是民族意识清醒的爱国知识分子,他的科学与教育活动是同抗日救国的时代需要结合在一起的。这段时期他的报刊作品中,最值得注意的是1938年7月发表的《抗战中我们所需要的读物》(《新动向》半月刊第1卷第2期,1938年7月)一文。在这篇言论中,曾昭抡阐述了以"增进抗战决心"为目的,"多载些关于战事情形的实地描写"为内容的抗战新闻主张,并提出了发挥战时报刊作用的"文人论政"思想。他说:"关于时事的批评,尤其是目下战局的推测,是最不容易写的文章。这类文章,做好了固然可以有不少的功效。但是信口开河,过几天证明完全与事实不符,不但对抗战前途没有好处,而且会使读者对于本刊物失去信仰,以后说话,便难生效。"这就阐明了他关于抗战军事论述的主旨与准则,显示了一位科学家看待抗战局势的周全眼光和深远考虑。

中期为1940年至1942年,是曾昭抡抗战军事论述逐渐发展并趋向成熟的时期。这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民族危机的加深,对敌斗争的艰苦,国内政治局势的复杂化,大后方生活的艰难等,都促使他更迫切地思考反法西斯战争的许多问题,其报刊文章中军事论述、国际评论开始增加,有《欧洲战局的试测》、《从军事技术上推论欧洲战局》、《现代战争中的武器》、《欧洲第二战场问题》、《抗战期间我国兵工业之进步》等多篇。其中尤以推测第二战场的论述引人注目。

1942年10月17日,曾昭抡《欧洲第二战场问题》(下)一文

后期为1943年至1945年,是曾昭抡军事论述最辉煌的时期。此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重大转折,进而取得完全胜利。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击败德军,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推进,中国远征军在盟军支持下反攻缅北滇西,中国战场遭受挫折但朝着胜利的方向发展,……这个时期曾昭抡更全面深入地观察研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其军事论述数量大大增加。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1)论述国际关系演变和战局发展的有《盟军攻欧的展望》、《我们对于苏联应有的认识》、《七年来国际形势的演变》、《克里米亚会议以后的世界》、《阿拉伯联盟成立》、《欧战胜利结束》、《德国无条件投降后的远东战局》等;(2)分析战役成败及其影响的有《到东京去的路线》、《希特勒前线的崩溃》、《美军登陆明多罗群岛》、《盟军在印缅战场的成就》、《从华沙到柏林》等;(3)论述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作用和武器装备问题的有《炸药工业发展的途径》、《新武器与新战术》、《第二战场开辟后新武器的演出》、《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舰》,等等。这些文章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是战时大后方报刊最具特色的作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