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片
西藏军区某旅九连,前身系1927年刘志丹在陕北创立的南梁游击队,1938年改编为彭雪枫警卫连,1949年编入18军53师。1938年10月,彭雪枫率领刚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该旅前身)东征行军途中,在淮阳窦楼遇日寇骑兵突袭。彭司令员果敢指挥,派出小股部队冲入敌阵左攻右杀,尔后绕其身后正反夹击,打击了日伪嚣张气焰,点燃了豫东人民的抗日斗志。因为这次战斗,该支队被誉为“开锋利刃”。新时期,连队继承传统,先后17次被成都军区、西藏军区评为“基层建设标兵连队”、17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17次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荣立集体二等功,2012年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先进基层单位”。
70年风云际会。从抗战烽火硝烟中走来的西藏军区某旅九连,传承“开锋利刃”基因,续写红色荣誉,始终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保持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风采。
破茧成蝶,争当山地步兵战斗力建设“排头兵”
高原深山峡谷,海拔4500多米。蓝方在此设伏,指挥员坐镇中军帐以逸待劳:阵地前沿的陡坡上,深坑土坎纵横,各类铁丝网、三角锥等障碍物犬牙交错;山顶,各种轻重火器按战术要求定人定位;后方,远程火炮“箭在弦上”,随时实施炮火覆盖。
担任红方的西藏军区某旅九连官兵快速接敌。一个深坑横亘眼前,只见驾驶员猛踩油门,车辆飞跃腾空而起,冲破铁丝网、压过三角锥。官兵驾驶全地形车快速机动、穿插迂回,接近敌前沿阵地展开战斗,比传统步兵接敌时间明显缩短。
这是刚刚落幕的“使命行动-2015A”实兵演习中的一幕。“如果没有全地形车,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域,官兵着战斗行装冲击100米都会累得气喘吁吁。”旅长谭东方说:“经过转型发展,我们旅已成长为能够应对高原复杂地形的山地劲旅,而九连堪称全旅战斗力建设的‘排头兵’。”
从最初的徒步化到骡马化、摩托化,再到如今的机械化山地步兵,九连的转型发展见证了我军步兵建设跨越的历程。
1942年5月,九连前身部队被编入宿东抗日游击支队。在一次战斗中,他们担任第一梯队,欲赶在日寇之前夺取要塞,却因地域陌生加之风雨大作,导致行军时间延长贻误战机,任务不得不推迟半个月完成。
“如今的九连装备,已非当年参加抗战时所能相比。”据谭旅长介绍,自该旅改为山地步兵以来,九连传承抗战精神,在高寒缺氧、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恶劣环境中苦练本领,铸造山地机动作战“开锋利刃”,高寒山地野外生存能力、山地机动能力、山岳丛林作战能力明显增强。
练好“拳法”,当好打赢现代战争“领头羊”
1945年6月,九连前身部队所在的淮北第四军分区独立团在司令员赵汇川、政治委员张太生的指挥下打响睢宁战役。官兵舍生忘死迎着炮火、趟过雷场突破敌人一道道封锁,攻克敌阵。
入城之后,敌军组织强大火力展开疯狂反扑。当时我军官兵鲜有巷战经验,战事多次出现胶着拉锯状态。为了抢占一条街、一条巷、一间屋,官兵们以血肉之躯英勇冲击,赢得胜利。
现代战争信息含量高、进程节奏快、战况更加激烈,单靠猛打猛冲的英勇已经难以取胜。2013年9月的一次对抗演练中,九连官兵面对依山据险而建的地堡英勇冲锋,却因火力配合不当、人车掩护脱节,在“敌”重火力压制下铩羽而归。
“未来战场需要不断更新作战理念。”演练复盘时,旅领导结合老部队当年睢宁战役的总结认真反思:抗日战场上,我军的战法主要是近战、游击战,革命先辈主要以抵近射击、白刃格斗作为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强调的是猛打猛冲、英勇无畏。虽然军人始终需要刺刀见红、敢打敢冲的血性,但仅靠拼刺刀攻山头已无法适应现代战场。
用传统步兵的“思维马达”无法驱动向机械化、信息化跨越的车轮。九连所在的步兵三营换装后,营属火器数十种,连属火器亦有10余种。未来战争能否制胜,关键看“拳法”练得如何。
九连官兵勇立潮头,充分发挥火力和机动的优势,在战法上突出动中歼敌、远程开火,先后总结出10余种新战法。
记者从总部有关部门了解到,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发展,我军山地部队训法战法趋于多元化,打击火力、突击力、防护力和保障力得到明显提升,应对作战地域复杂性、作战对手多样性、作战时空全维性的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跨越转型,成为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多面手”
去年5月,驻地连降暴雨,山洪泥石流涌向藏家村寨。
九连临危受命,火速驰援。连队借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一时间接收气象水文信息,并进行地貌普查,快速制订出行动计划和应对措施;卫星定位仪、车载电台、手持终端机快速组网,构筑起应急救援指挥信息专网,确保行动精确高效……
翻阅九连连史记者发现,早在抗战时期,连队官兵就将服务群众视为己任。1941年,大规模旱灾肆虐河南等地,蝗虫四起,匪患猖獗,民不聊生。该连前身所在的水东独立团在粉碎日伪军频繁“扫荡”的同时,官兵节衣缩食支援边区人民,还派出兵力开展生产自救和剿匪行动,帮助群众战胜灾害。
如今,非战争军事行动作为我军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之一,逐渐成为常态。从抗震救灾到抗洪抢险,从工程援建到人道救援,九连在一次次急难险重任务中砥砺,成为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多面手”。
1951年,十八军进军西藏筑路途中,该旅(当时为师)下辖的159团二连炮班班长张福林昼夜奋战一线,在清理炮眼时不幸被滚石砸中牺牲,其生前所在班被授予“张福林班”荣誉称号。1981年,该旅驻地原始森林发生特大山火,159团1营机炮连2班战士连续奋战,不幸被山火围困全部壮烈牺牲,该班被中央军委授予“护林灭火英雄班”荣誉称号。1997年,该旅担负唐古拉至拉萨584公里光缆施工任务,高标准提前完成……
“老西藏精神”永不过时
■郭丰宽
2015年1月,习主席视察驻昆明部队时指出,打仗从来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军人必须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两不怕”精神,也是“老西藏精神”的内涵之一。在1962年的边境自卫反击战中,担任主攻连的115团2连6班班长阳廷安高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来”,带领全班攻下20多个敌军地堡,该班被国防部命名为“阳廷安班”。1963年2月,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向毛主席汇报情况时,这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与肯定。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品读伟大的抗战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闪耀其中。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大力弘扬包括抗战精神、“老西藏精神”在内的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不断克服前进途中的艰难险阻,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