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欧盟制裁的意义与影响
欧盟的石油禁运和金融制裁对制裁伊朗具有特别意义。第一,欧盟的能源禁运和金融制裁对伊朗是沉重的打击。从贸易上看,欧盟对伊朗实行能源禁运意味着伊朗失去了欧盟这一重要客户,也意味着伊朗将要为此前出口欧盟的18-20%的石油寻找新的出路,否则伊朗将无法处置过剩的产能。从投资上看,欧盟禁止欧盟公司和实体投资伊朗能源行业,这意味着伊朗将缺乏资金和技术以更新其能源行业,使其陷入困顿的局面。
制裁实施后,伊朗被欧盟冻结的资金(包含石油出口所得)高达2000亿美元,这对国民生产总值约4100亿美元的伊朗的打击不可谓不大,对伊朗的外汇收支平衡、经济发展、物价稳定的负面影响更是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SWIFT制裁意味着伊朗国际贸易的通道被彻底切断,其直接后果就是伊朗即使卖出了石油也收不到货款。对动辄数亿美元的石油交易而言,很难想象哪个进口国能用现金同伊朗进行石油结算。因此切断伊朗SWIFT通道意味着伊朗被隔离在国际金融体系之外。某种程度上,SWIFT切断是欧盟的“杀手锏”,比欧盟的能源禁运更可怕。
第二,欧盟参加制裁对构建以美国为首的制裁联盟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美国是制裁伊朗的先行者。除了《伊朗-利比亚制裁法》(1996年)、《伊朗制裁法》(2006年、2011年)之外,美国在2010年通过了更为严厉的《伊朗制裁、问责和撤资综合法》及13599号和13608号行政制裁命令。美国同时要求日本、韩国、欧盟配合采取对伊朗的制裁行动。但除日本之外,应者寥寥。制裁几乎成了美国的独角戏。这种局面在有28个成员国的欧盟加入制裁后大为改观。欧盟的制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示范效应,日本、韩国和土耳其随后跟进制裁。2012年6月,韩国表示,将在次月暂停购买伊朗石油。韩国成为首个暂停购买伊朗石油的亚洲国家。日本英派克(INPEX)能源公司放弃在伊朗的油气开发。土耳其石油公司(Turpras)宣布停止销售用伊朗石油加工的汽油。越来越多国家的加入使对伊朗的制裁从美国的独角戏演变成了制裁联盟,而其中欧盟显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欧盟易帜对伊朗的第三方外交和能源外交是巨大的打击。伊朗核危机爆发以来,伊朗娴熟地运用第三方外交和能源外交拓展外交空间。第三方外交是指伊朗以欧制美、以东制西,在美国与欧盟之间、在中俄与美欧之间制造嫌隙,拓展自己的外交空间。能源外交是指伊朗以能源为筹码拉拢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毋庸置疑伊朗的第三方外交和能源外交在高油价和伊朗愿意在核问题上合作的情况下相当有效。但当内贾德政府采取核强硬政策迫使欧盟等国接受伊朗的核发展现状时伊朗就把欧盟等国推到了美国一边。随着欧盟、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国加入美国的制裁联盟伊朗丧失了制衡美国最重要的外交手段和砝码。第三方外交和能源外交遭受重创后,伊朗被置于美欧的联合制裁之下。
欧盟立场的转变壮大了制裁联盟的力量。美国开始向中国和印度施压,要求中印不要因经济利益和对伊朗的同情而放弃核不扩散的义务与责任。美国总统、国务卿、财政部和国务院官员多次要求中国参与美欧的联合制裁并援引美国法律制裁中国的昆仑银行、珠海振戎公司等。2012年1月,中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相对2011年平均日进口量的55万桶削减了50%。印度也将从伊朗进口的石油从2012年的日均31.5万桶下降到2013年的19.5万桶。伊朗从印度能源供应第二大国降到第七位。此外,美国还向伊朗重要的转口贸易国阿联酋施压,打击伊朗在阿的货币汇兑和结算。经济制裁之下,阿联酋的外汇黑市成为伊朗获得外汇的渠道。2013年1月,阿联酋在美国施压下终止伊朗里亚尔的外汇汇兑。停兑减少了伊朗通过第三方获取硬通货的能力。
美欧制裁使伊朗压力陡增,伊朗被迫采取措施加以应对。首先,留住剩余的客户,避免伊朗的石油断绝出路。在欧盟、日本、韩国等对伊朗实行能源禁运的情况下,拉住中国、印度两个大客户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伊朗被迫采取原油折价、软币结算、弹性付款、易货贸易等做法拉住中印客户。由于美欧制裁对伊朗石油的航运和保险影响巨大,伊朗被迫给予更大的价格折扣。2012年1月伊朗同印度达成协定,同意两国间45%的石油贸易用印度卢比结算,剩余的55%用印度的农产品、药品、汽车部件等商品结算。卢比结算对外汇奇缺的印度来讲十分有利,易货贸易直接增加了印度对伊朗的商品出口。而伊朗获得的石油卢比最终也将回流到印度。2012年5月,中石化公司下属的联合公司(Unipec)和珠海振戎公司在购买伊朗石油时采用人民币结算。
其次,节省外汇,采取易货贸易。2014年8月,俄罗斯与伊朗达成易货协定,伊朗以每天50万桶的石油换取俄罗斯等额的商品。2015年4月,两国再次确认该交易。此外,俄伊两国还签署了开展石油互换的协定。
再次,外汇的转移支付。在欧盟SWIFT制裁之下,回收货款同卖出石油同样重要为此伊朗在中伊两国之间的油款结算上作出让步。2013年10月,伊朗议长阿里拉里贾尼(AliLarijani)访问中国时签署协定,允许中国220亿美元的油款转为投资。这一协定解决了中伊之间货款滞留与支付问题,是伊朗在急需外汇也急需投资的情势下的次优选择。
但上述措施的收效相当有限。伊朗的宏观经济暴露出严重的问题:一是伊朗的石油收入大幅减少,并造成国民经济的萎缩。美欧制裁后,印度和中国实质减少伊朗的石油进口。伊朗在印度的石油份额从2008年的16%降低到6%。伊朗在中国能源进口来源国中的名次逐渐滑出五名之外。伊朗石油的日出口量从2011年的220万桶降低到2013年5月的70万桶,之后维持在80-150万桶的水平,所对应的石油收入从2011年的1000亿美元下降到2013年的350亿美元。2013年1月,伊朗首次承认,伊朗在2012年损失了约260亿美元的石油收入。
二是伊朗出现严重的货币贬值和外汇出逃。由于伊朗在欧盟的2000亿美元资产被冻结加上对中国和印度出口的能源难以回收外汇,从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伊朗货币里亚尔对美元比价暴跌了56%,官方比价为1美元兑换2.7万里亚尔,但黑市价格达到惊人的3.7万里亚尔。官方与黑市的巨大差价刺激了套汇和套利行为,加速了伊朗的外汇出逃和外汇储备的下降。里亚尔的贬值导致伊朗国内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升。本币贬值和国内通胀反过来促使民众和企业抛售本币购买外币来避险,这又造成伊朗外汇储备的减少,外汇储备减少和外汇紧张必然促使伊朗政府进行外汇管制,而管制外汇又加速外汇外逃。这一串连锁反应使伊朗陷入困境。
三是伊朗的民众和企业苦不堪言。对伊制裁实施后,内贾德政府削减食物补贴和汽油补贴,伊朗许多低收入家庭买不起鸡肉和羊肉。从制裁开始到2014年5月,伊朗的供电价格增长了25%,水价增长30%,汽油价格增长了75%,银行利率上调了25%。伊朗中小企业的税负加重,经营愈发困难。
在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之下伊朗迎来了2013年的总统大选。在长期制裁下伊朗民心思变,普通民众和伊朗宗教政治精英都期望新一任总统能帮助伊朗摆脱经济制裁,使伊朗焕发生机。如果说制裁让伊朗民众面临“核”与“黄油”选择的话,那么伊朗宗教政治精英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核”还是“伊斯兰政权”。事实上内贾德政府的核强硬政策已经让“核”成为危及而非加强伊斯兰政权的因素,伊朗高层必须对此进行取舍。2013年9月,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发表演讲表示,伊朗在核问题上将以“英勇灵活的理念”(IdeaofHeroicFlexibility)为指导,同西方进行外交交涉。但“灵活已经依靠原则和价值观取得战略层面的利益。哈梅内伊的表态表明,伊朗高层将在核问题上做出妥协,同时也意味着伊朗民众和宗教政治精英在谋求核政策的变化上达成了共识。
2013年6月,以解决核问题和解除经济制裁为竞选口号的哈桑鲁哈尼(HassanRouhani)在首轮总统选举中就击败保守派对手而成为最大黑马。鲁哈尼上任后利用就职演说、联合国大会演讲、同奥巴马总统通电话等机会同美国开展了良性的互动,这反过来推动了伊朗核问题的解决。美伊关系解冻直接促成了伊朗核问题的《中期协定》和《全面协定》(行动计划)的签署。全面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以伊朗的核让步换取制裁的解除。具体而言,在核让步问题上,伊朗现在安装的离心机数量从19138台降低到十年后的6104台,其中只有5060台用于浓缩铀,伊朗现有的低浓缩铀数量从现有的7154千克降低到300千克,这一数量在未来15年内维持不变。伊朗浓缩铀丰度限定在3.67%。此前伊朗加工的超出这一丰度5-20%的300千克浓缩铀将被降解或稀释。备受争议的福尔多浓缩铀厂也将停产,转化为核物理和技术中心。在制裁解除问题上,一旦伊朗的核让步得到确认 联合国的制裁和部分欧盟制裁将被取消,美国也将停止对伊朗采取新的与核相关的制裁。伊朗被冻结的约1000亿美元的资产将被解冻。但伊朗一旦违规,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中国、俄罗斯六国将援引回摆条款(SnapBackProvision),恢复对伊朗的制裁。
2016年1月,国际原子能机构证实伊朗完成执行全面协议的必要准备步骤欧盟和美国随后宣布逐渐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和金融制裁。伊朗同欧美围绕核问题的博弈以伊朗的核让步而暂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