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太空 服务军事
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深入探索,航天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军事意义。世界主要国家竞相开展的太空计划,除了科学研究,“军味”也越来越浓。从航天活动中受益匪浅的印度军方,正持续瞄准太空建设天战体系,为谋求大国地位增添砝码。
根据《印度空军2020现代化计划》,印度空军正向“空天部队”转型,将建设集卫星通信、导航、情报监视与侦察、目标打击、导弹预警、大地测量等功能于一体的天战体系,将作战范围由大气空间拓展至外层空间。同时,小型化卫星和反卫星武器将成为印度军事航天力量发展的方向,将进一步探索微、纳卫星的军事应用,并建设基于卫星的高数据率和宽带通信系统,实现对印度洋区域的广泛覆盖。这些小型、网络化的卫星将扩展印度军方的情报搜集、监视和侦察能力。针对反卫星武器,印度军方提出将探索一种用于主动卫星防御的解决方案。
在之前的航天活动中,印度已经尝到了甜头。在其“综合导弹发展计划”下,印度具有携带核弹头能力的“烈火”系列地对地导弹,采用了为运载火箭开发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及控制、制导与导航技术。同样,印度秘密实施的洲际弹道导弹研制计划也从火箭技术上受益。而诸如一箭多星的商业发射,也将为新的军事卫星计划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以满足数据密集型现代化武器系统日益增长的需求。
目标长远 差距犹存
虽然印度此次创纪录的卫星发射引人注目,但其总载荷重量约1.38吨,一般的运载火箭即可胜任,其利用一箭多星技术将一批卫星送入基本相同的轨道也较为简单。有关专家表示,一箭多星的卫星搭载数量并不是空间技术竞争的主要方向,相比一箭多星、小卫星等话题,此次发射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商业航天发射的成功。
印度迄今为止的航天计划主要基于三种考虑:一是它一直以来的大国抱负,二是空间技术与军事联系密切,三是来自于中国的竞争压力。所以,印度航空航天技术某些时候更偏重能够展示“国家形象”的成就,但与中、美、俄相比,总体上仍比较落后。首先是印度的火箭推力和发射能力都较为有限,支撑不了大规模的太空探测,2016年印度航天发射总次数仅为7次,中国同年为22次。其次是印度在载人航天上仍处于“空白”,迄今为止还没能将印度航天员送入太空,也没有启动空间站计划。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其经济规模小,国家基础薄弱,另外也与其国防工业体系及整体科技实力不足有关。因此,相比起助推“大国梦”的仰望星空,印度航空航天工业更需要脚踏实地继续往前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