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十五年恐殇未除,反恐斗争任重道远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程宇一 葛炬良责任编辑:李晨
2016-09-11 16:50
当地时间2016年9月9日,美国纽约,当地民众举行“9·11”事件15周年纪念活动。
 

2016年9月11日,是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十五周年纪念日。十五年前,在这个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里,美国4架民航飞机遭恐怖分子劫持,其中两架飞机撞击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导致两座塔楼相继坍塌,一架飞机撞击了华盛顿附近的五角大楼,另一架飞机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附近。这场造成3201人丧生的巨大灾难,促使小布什政府日后在全球范围内发动耗时长久的反恐战争,并由此拉开了全球各国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序幕。

毋庸置疑,“9·11”恐怖袭击事件使当今世界陷入到反对恐怖活动的灾难性漩涡之中。15年来,恐怖事件连绵不断,恐怖威胁与日俱增。“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制造者本·拉登虽已被美军击毙,但其“后来者”却未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不仅中亚、南亚地区的恐怖袭击活动不断升级,就连西方不少发达国家也成为了恐怖组织发动恐怖袭击的“新战场”。据统计表明,在2001年至2016年间,除2015年恐怖袭击数量与死亡人数有所下降外,其余所有年份的恐怖袭击事件均有所增长,死亡人数触目惊心。近年来,由于“伊斯兰国”、“努拉斯战线”等新兴恐怖主义组织日益猖獗,恐怖主义活动也趋于向组织国际化、训练极端化、装备多元化、通联网络化、经费隐秘化等特点发展。全球反恐合作正面临着恐怖分子回流、“独狼式”恐袭增多等新威胁。

近年来,以“伊斯兰国”为首的恐怖组织的触角已遍及数十个国家,并衍生出诸多分支。根据澳大利亚智库经济与和平研究所发布的《全球恐怖主义指数报告2015》中指出,“伊斯兰国”已获得来自全球42个国际极端武装组织的支持,其中有30个极端武装组织宣布成为“伊斯兰国”的附属分支。这些分支组织主要分布于中东、东非、中亚、东南亚地区,如巴勒斯坦的圣战组织“舒拉”、尼日利亚的“博科圣地”、巴基斯坦的“哈里发圣战运动”以及“阿布塔鲁伊斯兰基组织”等。

与此同时,基地组织也开始在各国大肆“招兵买马”。叙利亚的“努拉斯阵线”、沙特的“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北非的“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阿富汗以及巴基斯坦境内的“哈卡尼”和东非索马里境内的“索马里青年党”等恐怖组织等,这些恐怖组织既各自为战,又相互策应,形成松散的“国际恐怖联盟”,在世界各地酝酿阴谋、伺机而动。据有关数据统计,恐怖组织的袭击目标上至国家要员,下至普通民众;大到军事基地,小到民用设施;从天空到海洋、从陆地到太空,恐怖主义暴恐区域无所不及,从自杀袭击到汽车炸弹、从人质挟持到武装暴动,“圣战分子”残酷手段无所不用。仅2015年一年,全球排名前五的恐怖组织——“博科圣地”、“伊斯兰国”、“塔利班”武装组织、“富拉尼武装分子”和“索马里青年党”策划实施的恐怖袭击,便造成了1万8千多人身亡,占当年死于恐怖袭击全部人数的74%。

面对恐怖主义的挑战,各国也在军事、外交、情报、网络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以共同应对形势严峻的反恐斗争。“9·11”恐袭事件发生两个月后,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全球努力打击恐怖主义的宣言》,并于当年12月通过了第一项反恐决议《消灭国际恐怖主义》。此后,在联合国框架内相继通过了十余项全球反恐公约,各区域性组织也相继出台反恐文件。世界范围内的形成的反恐共识,促使各国加强反恐立法,建立健全反恐机构,多种举措并举以斩断恐怖主义的触手。近年来,美、俄、法、英等国在中东地区展开军事合作,利用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对“恐占区”进行地毯式轰炸,摧毁其弹药库、通信系统等重要节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斩首行动”,对恐怖组织的核心力量予以坚决、果断的打击。此外,相关国家间也成立了相对接的情报中心以共享反恐情报;各国频频进行联合反恐演习,以增强协作反恐、联合反恐的能力。在网络和新媒体这一全新的反恐领域中,各国也利用技术以及主流媒体话语权的优势,抢占文化、宗教的话语权,破除恐怖主义的温床。

十五年的反恐实践表明,打击恐怖主义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斗争,极难毕其功于一役。国际反恐力量倘若希望能够打赢这场攻坚战,必须在反恐领域中全力以赴。而不应仅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利用反恐的借口来达到推行本国“国家意志”的战略意图。以往失败的反恐经验教训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国际反恐阵营内部存在的意见分歧,必将影响反恐阵营的团结互信和反恐合力的有效发挥,进而加剧恐怖主义的滋生蔓延,致使地区形势动荡不安。而这也将是国际社会需持续关注、世界各国须通力合作的重大问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