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
随笔:难民危机冲击欧盟“巴别塔”
新华社记者张远
人类想上天堂,造巴别塔以登。上帝为阻人类登天,使人类讲不同语言,人类沟通不畅各散东西,巴别塔半途而废。
这则《圣经》里的故事近期被多家媒体选用,比拟难民潮冲击下的欧盟:面对危机,欧盟各国忙于表达自身的政治话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不团结”。
按照欧盟与土耳其达成的协定,处于难民潮“闸口”位置的希腊自4日开始向土耳其遣返滞留境内的难民,欧盟得以暂时“舒口气”。但这场危机在欧盟内部冲击出的裂痕,可能长久难以消弭。过去一年来,各国打着各自的“小算盘”,计算着自己的切身利益,使整个欧盟在应对危机问题上始终“对不上账”。
德国及一些北欧国家的政府首脑们坚持较为开放的难民政策,希望难民融入社会后能够缓解本国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德国总理默克尔就在欧盟倡导各国共担责任、为难民危机寻找共同方案。
而同为欧洲政治大国的英、法却有另外的考虑。英国首相卡梅伦担忧,如果从欧洲大陆认领难民,英国公众可能会在6月举行的“脱欧公投”中更加偏向于脱欧,卡梅伦政府通过这次公投促成欧盟改革的愿望可能无法实现。法国眼下饱受恐怖活动困扰,不少欧洲媒体把难民与恐怖主义挂钩,奥朗德政府担忧,接纳难民可能会引发极右势力和民粹主义势力的抬头。
而有大量难民过境的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等“通道国家”,则有一种“后方不懂前线苦”的感叹。它们指责德国不懂“一线”国家的难处,多次批评德国的“开放”政策吸引了更多难民涌入欧洲。失控的难民潮也使这几个国家无法落实欧盟先前为他们分摊的安置难民配额。
位于南欧的意大利、马耳他面对的是穿越地中海的难民。两国更希望欧盟能重视在北非的反恐投入,帮扶利比亚建立稳定政府,从源头上遏止难民。
难民危机正多方面挑战欧洲一体化进程。大量难民涌入迫使马其顿、塞尔维亚等国关闭边界,“欧洲一体”的核心内容“互开边境、自由通行”已被实质性打破。部分地区甚至上演“以邻为壑”,将难民潮水引至他国之举时有发生。有关国家互信下降,代之以防备与戒心。
在这场难民危机面前,欧盟长期宣扬的平等、博爱等所谓“普世价值”的光环也暗淡了许多:直至今日,各国仍用“移民”一词指代这次危机的主体;联合国难民署也提出,欧盟把已到达希腊的难民遣返至土耳其不符合国际人道主义救助的规定,是否合法有待商榷。
作为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以往总是能像“切萨拉米香肠”一样缓慢、分层化解各种分歧,推动各主权国家在同一个框架下协商、妥协以应对危机。但面对冲击力大、波及面广、影响力强的这场难民危机,不少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层面最敏感的神经被挑动,从而将对自身的利益的考量凌驾于欧盟的向心力之上。
欧盟不是虚幻的“巴别塔”,善待难民、处理危机,欧盟各国还需更多的理解、包容、让步和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