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际资讯>>推荐阅读>>正文

识别区往事:“山姆叔”和“北极熊”的防空识别

来源:《航空知识》作者:老虎责任编辑:黄杨海2014-02-17 14:06

(原题:防空识别区往事)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宣布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最近成了各国新闻媒体热炒的话题。出于对一个新兴强国未来走向的顾虑,外界有不同声音,本属正常。不过,反对声音最大的美国,恰恰是世界最早划定防空识别区的国家。而跳得最高的日本也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拥有了自己的防空识别区。无论如何,中国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都算不上一个影响东亚格局的战略事件。它怎么就成了中国要称霸的论据,值得各方深思。

有人把中美关系狭隘地理解为有你无我的对抗关系。更有个别居心叵测的势力,试图通过这个事件,把中国炒作成冷战时期的苏联,挑起中美全面对抗,并从中谋利。这些倾向,值得中国警惕。

山姆叔的心理防线

防空识别区最初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太平洋总部制定,用于规范美国及其盟国之间的对空防御作战,此种划界只针对美国的盟国,非盟国则未划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高层认定这是苏联全球扩张的第一步,参谋长联席会议责成空军提高戒备等级。整个朝鲜战争期间,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控制了战场制空权。但是在朝鲜半岛西北部的“米格走廊”上空,苏联和中国飞行员的表现还是给美军留下了深刻印象。依托中国境内的雷达站及机场,中苏空军能够拦截朝鲜上空的美军机群,还曾对朝鲜一侧重点目标(如大小和岛)发起偷袭。而为了防止战局失控,美国空军没有获得摧毁中国境内目标的授权。显然,如何制止这种突如其来的攻击,并不容易。朝鲜战争的经验和教训,让美国更加认识到早期预警在防空系统中的重要性。除了补充移动雷达站,完善雷达网,如何给自己和盟国留下更充足的预警时间,成了一个很迫切的问题。

在提升戒备等级的过程中,美国空军发现了国土防空系统中的不少漏洞,唯一能庆幸的是,当时苏联能够实现远程空袭的轰炸机屈指可数,而且还没有造出能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在朝鲜战场上,曾与美军过招的图-2轰炸机,航程只有1 600千米,只能算作一种战术轰炸机。实在要发动对美国的空袭,图-2只能部署在离阿拉斯加最近的苏联机场,而且航程太短,注定有去无回。

1945年6月,苏联正式启动代号B-4的“4发动机轰炸机计划”,全面仿制美国的B-29战略轰炸机。斯大林直接命令贝利亚监督计划进程,这就是后来图波列夫设计局的图-4轰炸机。1947年,苏联生产出了第一架图-4。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苏联已经拥有了845架图-4。借助大功率的ASH-73TK活塞发动机,图-4轰炸机作战航程最大达到5 400千米。这个航程,如果从苏联东部的基地出发,可以够到美国本土,尽管也是有去无回,但让美国非常警惕。所有信息都在提醒美国,单纯依靠本土的守势防空将是非常被动的。

 阴影地区为北美防空识别区的范围

 1951年10月18日,图-4成功投掷了原子弹,具备了战略核打击能力。1951年,苏联已经开始研制航程超过8000千米的远程轰炸机米亚-4,1953年完成试飞,虽说还是单程刺客,但威胁程度比图-4更大。整个冷战时期,苏联在远东地区有很多机场,其中位于阿穆尔州的乌克兰卡是苏联在远东地区最大的远程轰炸机基地。类似的轰炸机基地还包括伊尔库茨克附近的别拉亚,海参崴附近的沃兹德维坚卡,阿穆尔的扎维京斯克。这些基地起飞的轰炸机可南下控制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日本海;往东,可以在勘察加半岛的空军基地进行补给加油,直接威胁到美国阿拉斯加州。另外,苏联轰炸机还可以抄近道,越过北冰洋上空,从加拿大上空长驱直入,震慑整个北美大陆。

因此,美国建立防空识别区,从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获得战场主动权,给自己留出足够的预警时间,其本身也是美国全面建立国土防空网的一部分。自1950年起,美国颁布法规,宣布在其领海以外400~500千米的若干点连线之内建立防空识别区,一切飞往美国的外国航空器,在进入防空识别区时,须报告飞行计划。1951年,加拿大也建立了自己的防空识别区。稍有区别的是,美国防空识别区针对的是一切飞往美国的外国飞行器,而加拿大则更进一步,只要其飞行路线朝向加拿大,不管其最终目的是否是加拿大,如果违反有关规定,都将受到空中拦截。

在完善国土防空网络的同时,美国空军内部也实现了机构重组,1951年元旦成立防空司令部,主抓防空工作,总部设在科罗拉多州的恩特空军基地。1958年5月12日,美国联合加拿大,建立了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美加两国联手,防御苏联远程轰炸机对美洲大陆可能实施的突袭。这样两国的防空识别区就形成了包裹在北美大陆外边的一件“外套”。1971年,这件“外套”的最后一块大件补齐了,墨西哥沿岸防空识别区建立。这也就是世界第一个防空识别区——北美防空识别区的由来。

北美防空司令部主要职责是监控所有在北美上空(包括太空中)的飞行器,及时向两国政府发出警报,保卫整个北美领空。美国总统和加拿大总理是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共同总司令。

20世纪50年代,民航和通航的空中管制系统开始应用二次雷达及应答机。在进入防空识别区前,飞机和其他飞行器必须用无线电向空管人员通报飞行计划。如果飞机没有向空管通报就进入了识别区,空管人员会通过地面的二次雷达向这架飞机发出一组要求确认身份的4位8进制的编码,如果飞机上的应答机没有做出回答,那空管人员就可以认定这是一架高度可疑的目标。如果通过特定的无线电波道问询这架飞机,还是没有反应,则按敌情处理,那么接下来军方的飞机就要起飞了。同时,空管部门会直接把有关情况通报给最高军事当局(如北美防空司令部),并加强雷达监控。

之后的流程是,空军和陆军高炮部队根据情况,紧急提高战备等级。起飞的飞机通常贴领海线飞行,或者直接进入防空识别区,对可疑目标实施监视、跟踪,判定目标航向、速度、机型,有无敌意。若无敌意,驱离;如其有进入本国领空意图,外逼、警告直至拦截;对于进入本国领空的军用目标或者有敌对行为的目标,必要时可以击落。

除了北美防空识别区,美国此后还建立了阿拉斯加、关岛和夏威夷3个防空识别区。在911事件之后,美国又增设了附属于北美防空识别区的华盛顿特区、纽约市防空识别区,这些防空识别区虽然范围比较小,而且处于美国领空之内,但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它保卫的是美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枢纽。除了让E-2和E-3等预警机24小时战斗值班,以及补充移动雷达,美国还增加了激光自动报警装置,随时提醒误入歧途的目标,再不走,你就摊上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