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兵对抗演练,“我们是难局危局险局的制造者”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范江怀 杨永刚责任编辑:乔梦
2018-11-13 13:20

白山黑水间,踩着嘎嘎作响的树叶,穿行在高高的密林之中,端详着屹立在山岗上的红色“战斗遗址”石碑,会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游击队之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在同一片沃土上,已是物是人非。在这里将进行的一场激烈鏖战,不再是手持从侵略者手中缴获武器的游击队,而是驾驭着大国长剑的我火箭军精锐部队。是短兵相接刺刀见红,还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他们将给我们展现一幅什么样的现代战争图景?

战斗跌宕起伏,险象环生,迎接一支支跨区机动红方导弹部队的不仅是陌生的地域,还有藏匿于无形的敌情。无所不在的袭扰、无孔不入的监视、无所不能的侦察,让红方导弹部队在难局危局险局中经受考验,在真刀实枪中磨砺打赢本领。

难局危局险局的制造者,就是有着“撒手锏磨刀石”之称的蓝军力量——火箭军某蓝军部队。从2004年成立战术对抗队,到2012年从多支部队抽组组建蓝军部队,再到2018年成建制列编,火箭军蓝军部队已成为我军导弹部队走上未来战场的“首个对手”。

深秋时节,枫叶红似火。在颠簸的越野车上,记者穿梭在一个个演练区,亲眼目睹了火箭军某蓝军部队与多支导弹旅团的“沙场较量”。

深秋时节,火箭军红蓝双方在某地展开了一场实兵对抗演练。王 璐摄

“我们是难局危局险局的制造者”

——随火箭军某蓝军部队实兵对抗演练的一段经历

■解放军报记者 范江怀 特约记者 杨永刚

看不见的“敌人”才是最恐怖的对手

林海雪原,今年的寒冷来得早,已洋洋洒洒下了两场雪。

寒风凛冽,伴着沙沙作响的树叶,一顶顶帐篷在密林中若隐若现。帐篷内,正在酝酿着下一场战斗。

在被红情、蓝情、绿情各种图表“包围”的作战室内,某蓝军部队指挥员刘晓光正带领“智囊团”排兵布局。数小时后,同样驻扎于此的数支导弹旅团即将开始新一场火力突击演练。

此役,蓝军部队的任务依然是“搅局”。“局”该如何“搅”?面对记者的疑惑,刘晓光的脸上露出狡黠的笑容。“就是让他们的作战企图隐蔽不了,指挥通信通不了,地面防卫防不了,导弹不能准时发射出去!”

刘晓光显得胸有成竹。担任蓝军部队指挥员前,他是火箭军某基地司令部导调科科长,2005年大学毕业后,全程见证了火箭军蓝军力量的发展历程,也参加了几乎所有场次的红蓝对抗,目睹了火箭军蓝军力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化到成系统的历史性跨越。

对抗从哪里打响?刘晓光并没有直接回答记者的疑问,只是介绍了蓝军的力量编成和列装装备,以及部署地域和机动路线。

红方反击作战随时打响,蓝军力量如影随形,早已布下一张张“大网”,正严阵以待随时出击。一辆辆特种装备车、导调采集车风驰电掣般在密林中往来穿梭,记者乘坐的越野车此时却“找不到北”,不知该跟向哪里。

犹豫间,只见一辆导调采集车停在了某发射场坪,也许“好戏”将至。果不其然,某导弹旅发射四营即将启用的发射阵地遭袭击,已测好的点位被摧毁,而本应前来复测的测地队员又“中毒”正在抢救。

临近的发射三营测地号手临危受命,前来救急。在导调员宋晓桐、范泽康的导调下,数名队员身着防护服、头戴防毒面具,重新定点测量,终于让遭受重创的阵地“起死回生”。

夜色降临,方圆上百公里的演兵场上,逐渐热闹起来。记者循着轰鸣的马达声,也顺藤摸瓜找到了蓝军的几个阵地。

我们窥视到了蓝军部队的车载装备,但看不见他们对红方发出的“威胁”。上士孟宪贺是某干扰设备的专业组长,他带领操作号手对红方部队进行电子干扰。

演练场波诡云谲,对抗于无形之中。显示屏上,某红方导弹旅不断变频,孟宪贺下达指令,对红方部队进行主频侦查,实施跟踪式精准干扰。

不断变换着的波形,令人眼花缭乱。“成功!”孟宪贺突然大喝一声。演练结束才得知,红方导弹旅基本指挥所受到干扰,无法向发射分队下达指令,演练败北。

和孟宪贺同年兵的张伟屏,是某监视装备的专业组长,他带着上等兵彭贞辉、李宝康,在装备车上连续操作了3个多小时,一旁泡好的方便面早已没有了热度。

一双双娴熟的手在键盘上翻转着,跟踪着一个个疑似信号,一句句“有价值”的通话被记录下来。他们再根据听到的声音,判断红方部队的作战部署和行军路线,进而采取其他手段“围猎”。

地下有侦察监视,天上同样有双犀利的“眼睛”,让红方的行动“无处遁形”。飞艇、无人机在头顶上盘旋,通过机载的红外、可见光、热成像等手段,对整个演练区进行无死角扫描。

站在高高的山岗上,中士王磊磊手持遥控设备,操作着一架无人飞艇在演练区“地毯式”搜索着。一旁的车载方舱内,上士彭斌、中士刘建忠、下士王崇伟各司其责,对飞艇传回的不同画面进行分析判读。

“发现目标!”看到某地域一张疑似导弹战车的图像,刘建忠显得有些激动。“发现即摧毁!”对导弹部队来说,只要暴露目标,就意味着被摧毁。

此时,端坐在模拟精确打击控制席的彭斌,果断按下发射按钮。少顷,他告诉记者,导弹战车被炸毁,该发射架火力突击失败。

原来,对抗开始前,他们在每一辆导弹战车和指挥车上都安装了专门的信号感知终端,只要被空中发来的信号照射到并发光发声,即被判为“中弹”,退出战斗。

透过某蓝军部队的对抗模式,记者发现,火箭军的红蓝对抗并不是面对面真刀实枪地“捉对厮杀”,而是来无影去无踪地“隐形角逐”,蓝军部队是红方导弹部队发射行动的“麻烦制造者”,他们通过构设未来战场威胁,强化官兵敌情意识,强化防范措施手段,磨砺提高红方部队“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的打赢能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