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朱春雨:“特招”入伍后,他一人撑起导弹部队文艺创作“半壁江山”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张西南责任编辑:杨红
2017-03-24 03:01

临行前,我受组织委托,专门到朝内大街115号见了老朱一面,他当时正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修改长篇小说《山魂》,还把和他在一起修改小说的作家冯骥才介绍给我认识。我们在一起聊了很长时间,老朱给我讲了他的家庭,表达希望参军的迫切愿望。他说,正在修改的这部80万言的长篇小说,凝聚了他在大森林十几年生活的心血和情感,希望成为他走进军营的“见面礼”。

接下来的松江河之行,依然保持并不断强化着对老朱的良好感觉,从林场领导到老朱工作的宣传科,谈了一圈儿,最后家访。老朱的爱人李春岚是林场医院的大夫,女儿苗苗已满9岁,儿子小莽不到5岁,尽管老朱长年在外,春岚一个人拉扯俩孩子,但她却很理解老朱在外奔波也是为了这个家。

回京即起草“特招”老朱入伍的报告。等老朱穿上军装,已是1978年岁末的隆冬时节。

翻过新年,南疆燃起战火。总政文化部组织全军作家艺术家赴前线釆访创作,二炮定下我和老朱、宛柳3人前往。当时老朱正在友谊宾馆参加人民文学出版社召开的长篇小说创作座谈会,我赶到宾馆找到老朱,老朱听后不容分说就和我一起回到机关。经宛柳父亲协调,次日清晨,我们仨搭乘西线总指挥、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的专机赶赴昆明。先去见军区文化部部长毛烽,他在长影厂写《英雄儿女》时与老朱有过一面之交,经他协调,二炮釆访组去红河州,宛柳到主攻方向河口的野战医院,我和老朱去右翼金平一线的独立师。我和宛柳上前线也是头一回,决心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力争能够写出像回事儿的作品来。

两个多月,我和老朱一头扎进藤条河畔的山林树丛,跋涉在界河两岸的野战营地。从师长到战士,跑遍了所有连队。每当夜幕落下,老朱就在帐篷的马灯下开始写作,最终完成了他的战地报告文学系列《朝着枪声走》《特别纪录》《中华瑰宝》。宛柳则独自沿河口边地向西釆访到文山,写出了短篇小说《小牛子》。这些饱蘸英烈血迹,浸透官兵深情的作品,都在全军“自卫还击保卫边疆”征文中获奖。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