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万里边关,我们发现有不少父子兵同守边防,他们是父子、似师徒,更是战友,为了守卫一个共同的“大家”,将忠诚和信念熔铸高山密林、海岛边疆,用激情点燃青春壮歌,书写出绚丽的华章
父亲洪志寿,一级军士长,扛的是士兵最高军衔;儿子洪翔,去年才入伍,比武得冠军,还当上了班长。父子俩扎根深山、矢志报国,频传佳话——
父子兵的戍边“牛”事
■本报记者 王卫东 通讯员 潘庆新 辛培虎
引子
最近,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狂赚关注度,“父子齐上阵”成为热门话题。
在祖国的南部边陲深山,也有这么一对父子兵。父亲洪志寿,五十上下,皮肤黝黑,两鬓斑白,人称“老洪牛”;儿子洪翔,不到二十,虎背熊腰,外号“小洪牛”。父子俩是火箭兵某旅的“明星人物”,携手扎根深山、共同守护“国宝”,将强军兴军的“火种”接力传承,成就一段戍边佳话。
在连队,提起这对父子,人人都争着说他们的“牛”事——
不久前,驻地连降暴雨,连队抽水泵因超负荷运转,导致阵地防水“告急”,作为旅阵管技师的洪志寿,连夜飞车驰援。此时,连队配电班班长洪翔正与战友展开救援……父子见面,互不多言,迅即研究维修方案。拆卸、修理、安装……阵地回荡着叮叮咣咣的声响。
父子齐心,其利断金。两天后,爷儿俩终于完成了旧设备修理和新水泵安装任务,“老洪”因劳累过度一头栽倒在地,儿子背起父亲就往医务室跑。“老洪”醒来后的第一句却不忘教育儿子:“险情就是战斗,阵地安全可是天大的事。”
话说这对边防父子建功军营的“牛”事还有很多,且听本文一一细说。
牛:长大后我成了你
跟所有军娃一样,洪翔打小就对父亲印象模糊。洪翔出生的那年夏天,火箭军某部驻地突发洪水,洪志寿丢下即将临盆的妻子,紧急驱车前往阵地,检修抽水泵电瓶。情况处置妥当后,洪水已将道路淹没,车辆无法通行,通信中断。等他在泥水中艰难跋涉两天赶到医院时,儿子已在妻子怀中嗷嗷待哺……
这个故事,年幼的小洪翔不知听母亲讲过多少遍,而他听母亲讲得最多的还是父亲的“从军路”。
1986年,洪志寿告别家乡黄山脚下的小山村,踏上了开往南方的火车。 入伍前,洪志寿曾在一家小工厂打工贴补家用,勤奋好学的他学会了换保险丝、接插头等电工基本技能。入伍分到导弹工程部队,洪志寿的“特长”派上了用场,负责阵地水电安装,因为基础扎实、善于钻研,不久便在同年兵中脱颖而出。
当时,驻地另一支工程部队被改编为导弹旅,旅领导见洪志寿业务精通,就想方设法把他“挖”了过来。几年间,洪志寿自学了300多本专业书籍,直到默画出千余幅阵地设备电路图……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年复一年,他完全融入了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
28年后,洪志寿又一个“没想到”,儿子洪翔也同样走进了这座大山。然而,对于洪翔来说,这却是个深思熟虑的决定。
洪翔17岁生日那天,父亲原本打算回家陪他,却因临时任务食言了,他一气之下把父亲的东西翻了个“底朝天”。当一枚枚奖章、一张张奖状、一本本证书出现在眼前时,小洪翔的满腹怨气变成了满心钦佩:“在学校拿个奖那么难,父亲得到这么多荣誉,得费多大劲啊!”
有一年暑假,洪翔独自在家写作业,父亲突然“破天荒”回了家。他没来得及欣喜,便注意到父亲脸色蜡黄、满头大汗,赶紧扶父亲上床。看着父亲沉沉睡去,懂事的洪翔心疼极了:“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人生病了才肯回家?”
读懂了父亲之后,“去看看父亲到底在干啥”的想法渐渐在小洪翔的心里扎了根——2014年夏天,高中毕业的他毅然报名参军,来到火箭军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