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关于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系列报道评析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永飞 温志晖 朱丽娜责任编辑:杨红
2015-08-17 04:18

★ 宏观与微观的对接——

眼观千里外,墨洒细微处

细节是文章的生命,文章因细节而精彩。读完这组系列报道,人们不仅记住了一支让国人振奋、令对手胆寒的先锋劲旅,更为其中的细节刻画和精彩故事所感动,一个眼神、一声话语、一个动作,都真切反映官兵的思想情感,也反映出一支部队的精神品质。 

《中国“东风第一旅”》一文中,这样描写以命铸剑的董春儒:“弥留之际,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再看一看导弹、听一听操作口令……董春儒喃喃地说:‘把我埋在离导弹最近的地方……’”读到此处,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然而,描写为国担当的旅长杨光却是另一种表述:“大事难事看担当。杨光紧锁眉头,掂量着这道发射命令的分量……‘能!’一个斩钉截铁的字,身家性命抛脑后,家国天下扛肩头。” 

写个人如此,写群体亦如此,当写到“尖刀营”和“拳头营”随机抽点执行发射任务时,“‘尖刀营’成为幸运儿欢呼雀跃,‘拳头营’官兵拳头攥得咯嘣响,一群伤筋动骨都不眨眼的汉子,这一刻却扭脸洒下男儿泪……” 

细节的刻画,铸就一支威震寰宇的洲际战略导弹旅的辉煌;细节的力量,让系列报道的每一篇稿件都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这些细节,乍一看有点司空见惯,品嚼再三,使人感受到独特的韵味,体会到作者“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追求。

★ 情感与境界的升华——

写好普通人,彰显人性美

一支英雄部队的辉煌成就,是一代代普通官兵创造的。这组报道,通过描写一名名普通官兵,树起“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样子,从而全方位展现雄师劲旅的形象。 

这些普普通通的官兵,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恰恰正是白描手法的真实记录,让这些人物“活”起来了,让人物的性格“动”起来了,虽然看不到“伟大、高尚、壮美”这些字眼,但细腻优美的文字、节奏感强的结构、朴素平和的表达,让普通官兵走进读者内心。 

老兵赵平普,25年坚守深山,经历18次大雪封山,遇到22次特大风雨袭击,经历6次山体滑坡危险。面临退休,“老赵却含泪久久摩挲着哨所前的山石:‘我走了,这个岗位却不能缺,再孤独再寂寞也得有人守。如果组织需要,我愿意再守25年!’” 

“部队任务前夕,66名女兵集体写下请战书,鲜红的手印下方,书写着女英雄秋瑾的诗:‘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平常事中写风貌,情到深处笔自酣。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身边,让人觉得可亲、可敬、可信,读后领略到其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这组系列报道,从“平民化”视角捕捉最自然的真实细节,成功摆脱了“高、大、全”的套路,用普通人物的平凡生活和本来面貌打动读者,始终有一种轻轻地、但却牢牢地抓住的感觉,一种质朴的情感油然而生,缓缓浸入读者的心田。 

在感动中谋篇,在震撼中落笔。正是这些普通的人物,支撑起大国长剑的脊梁,也正是这些鲜活的描写,铸就了精品佳作的风骨,宣传了时代造就的英雄,也讴歌了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