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岁时,黄和兵以2分之差没能考入重点高中,为了不给务农的父母增加负担,他索性进入一所职业高中,学电子设备维修。
毕业即失业。待业一年后,镇上一家新开的机械加工厂招学徒,父母带着黄和兵去拜师学艺。
工厂老板毕业于清华大学,颇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气质,从5719厂退休后,下海创业。他扶起眼镜,端详着眼前的孩子,思考良久后才收为徒弟,但也开出了条件——学费500元,实习期第一个月工资60元。
当看到厂里的车床时,黄和兵欢喜地以为,幼时做陀螺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师傅却板起脸,对他说:“钳工是基础。要练蹲马步,练手劲,还要练身体灵活度,开车床?你还早着呢!”整整半年,黄和兵每天练习用锯、锉刀加工工件,手上布满了一道道伤痕。
半年后,他如愿开始操作车床。那年夏天,在师傅的车间里,黄和兵冒着被骂的风险偷偷用半天时间加工了一个陀螺。他难掩内心的激动,拿回家送给了10多岁的表弟。
表弟成为陀螺高手的那年,黄和兵来到镇上的5719工厂,成为航空零件的制造工人。“没有想到,摇身一变成了军工人。”进厂没多久,黄和兵就创造了车工组工时最长的纪录。
一次,一位工友加工的内螺纹怎么检测都不过关,报废了好几个机件。于是,他找到黄和兵寻求解决的办法。黄和兵分析了很久,却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请教老师傅。
“刀具角度不对。”老师傅一眼就找到了问题根源,“刀具没有安装在中心位置,你们把刀具角度磨小一些就行了。”黄和兵照此做了,问题果然解决。这件小事让黄和兵看到了自身差距。
几年后,工厂试修某新型发动机,为提高零件制造精度,工厂购买了一台数控机床。数控设备需要通过程序实现“人机对话”,掌握编程是关键,但操作系统全是外文,大伙围在新设备旁,不知如何是好。黄和兵自告奋勇地说:“让我来试试。”
没有师傅,没有教材,不仅要读懂外文,还要熟悉编程和操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他却一咬牙,开始埋头自学。不到半年,这台新设备就被他操控自如。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飞机的“心脏”,而燃烧室是发动机的“心脏”。燃油喷射系统是燃烧室最主要的装置之一,决定发动机的性能。某型飞机燃油喷射系统部件的制造,需要在米粒大小的零件上加工多个直径0.15毫米的斜孔。
要加工难度如此大的零件,必须用一台多轴数控机床。连续一个月,黄和兵一边熟悉设备一边摸索加工工艺,终于攻克了微细加工的技术难题,掌握了车铣六面加工法。6月,加工完成。7月中旬,零件鉴定合格。
在那台价值上百万元的数控机床上,黄和兵加工了数万个零件,攻破了数百项技术难题,他用一颗匠心助力一架架“战鹰”逐梦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