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18G主要电子战部件示意图。制图:周 浩
“击落”猛禽 名声大噪
电子战能力
最强的战斗机
有着“张扬”名号的“咆哮者”在服役之初显得极其低调。这次“捧红”它的不是敌人,而是美国空军引以为傲的F-22“猛禽”隐身战斗机。
在美国内利斯空军基地举行的2009年 “红旗”军演中,首次参战的“咆哮者”给不可一世的F-22上了一堂充满耻辱的现代电子战教育课,这也是公开报道中F-22的唯一败绩。
那么,机动性能、雷达探测能力、火力打击能力等各项指标全面落后于“猛禽”的“咆哮者”是如何做到斩落前者的呢?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咆哮者”全新设计的电子战组件。
与前任“徘徊者”相比,“咆哮者”在电子战能力上进行了全面升级,具有“精确”“透视”“坚固”三个显著特点。
“精确”指“咆哮者”首次实现了对电磁频谱的“精确打击”。以往“徘徊者”对敌防空系统多采用全频谱覆盖式干扰,犹如“地毯式轰炸”,效果不错但效率不高。而“咆哮者”能够通过分析干扰对象的跳频图谱自动追踪其发射频率,实施“定点清除”。这种方式大幅降低了干扰机发射功率,在保证干扰效果的同时也减小了自身被发现的风险。
“透视”指“咆哮者”首次实现了干扰监听互不影响。以往“徘徊者”采用的全频谱电子干扰是一种“两败俱伤”的方式,即“大家都听不见”。而“咆哮者”能够在对敌实施全频段干扰时仍不妨碍电子监听功能,即“我让你没法交流,我还能听到你说什么。”这项功能被制造商诺格公司称为“透视”,它确保了美军在实施电子战期间的情报搜集能力。
“坚固”指“咆哮者”自身的抗干扰能力非常出色。作为电子战飞机首先自己要经得起电磁波的考验。这一点上,“徘徊者”做得并不够出色,经常在晃晕敌人的同时也被自己晃晕。而装备了基于16号数据链的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的“咆哮者”则有效避免了这种尴尬。美军称“除非在‘咆哮者’附近引爆核弹,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干扰到它。”
当然,相对于早已模块化的电子战组件,平台之间的差距才是两代电子攻击机的根本区别所在。作为F/A-18E/F的衍生机型,“咆哮者”保留了“大黄蜂”优异的机动性能和武器系统。毫不夸张地讲,“咆哮者”既是当今战斗力最强的电子战飞机,又是电子战能力最强的战斗机。
所以,F-22败得一点也不冤枉。
配角逆袭 不再低调
看上去很美
其实“不完美”
“技术决定战术”,先进的武器装备往往能够引领作战样式的变化。
在利比亚上空,“咆哮者”不仅压制了利军的防空系统,还成功攻击了利军的坦克部队。而在此之前,美军在反恐战争中也已经意识到“机载电子攻击不再仅是一个压制综合防空系统的武器”。
从“咆哮者”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美军在某些作战环境下整合电子攻击与火力打击任务的战术发展理念。因此,发展具备一定火力打击能力的电子战飞机或将是大势所趋。从这个角度来讲,“咆哮者”很美。
可是,它并不完美。受限于武器挂点设计,“咆哮者”在航程上存在较大不足,在遇到反舰力量较强的国家而需要执行远距离突袭任务时,副油箱的增加将严重制约其电子对抗和火力打击能力的发挥,并且机动能力也将在一定程度下降。
长远来看,缺少隐身能力的“咆哮者”在随编队突防时也存在较大风险。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空军和海军陆战队宁愿等EA-35也不愿将就“咆哮者”的原因。
尽管如此,“咆哮者”依然是当今最优秀的电子攻击机。电子战飞机的专用电子战吊舱研制难度极高。目前,世界上能够研制先进雷达的国家不少,但是能研制先进电子战设备的国家却屈指可数。所以,“咆哮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以往我们的注意力被航母、核潜艇、隐身战机等“高人气”装备过多地吸引,很少会关注到其它方面。但决定“剧情”的往往是那些不被关注的“配角”,“咆哮者”就是这样的角色。不仅如此,在美军首部《电子战战略》发布后,电子战飞机必将呈现体系化发展态势,更需高度关注。
未来美军电子战飞机或将形成有人与无人搭配的装备体系,即防区外由类似“全球鹰”的高空长时无人机进行电子干扰,防区内“咆哮者”进行突击压制,高危环境下则由类似“复仇者”的高性能无人机进行电子攻击。
一旦美军建成多层次电子战空中装备体系,必将给对手带来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