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小村庄 心怀大国防
——江苏省扬中市万福村连续66年选送优秀青年参军纪事
■叶锦春 金国其 严 峰
万福村村干部和民兵营长向村民发放征兵宣传资料。 朱伟华摄
当国防这个宏大主题与一座普通村落相连,会呈现怎样的图景?
在江苏省扬中市八桥镇,有一个滨江小村——万福村。自1955年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下简称兵役法)颁布以来,该村连续66年不间断地向部队输送适龄青年参军。在一代代干部群众的努力下,万福村先后荣获扬中市“卫国拥军模范村”、江苏省“心系国防模范村”,并被中宣部、教育部和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联合表彰为“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是江苏省唯一获此荣誉的行政村。这个村,被当地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国防村”。
是什么让万福村青年参军的热情始终不减?是什么让万福村人心系国防的热忱经久不衰?
“军营是万福村青年最向往的地方”
临近春节,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都在购年货、迎佳节。而在万福村,村党委书记范永华则忙着带领村干部敲锣打鼓为今年在部队受到表彰的军人家庭热热闹闹地送喜报。
看着张贴起来的喜报,村民开始议论一个话题:今年是春季征兵的第一年,如何保持好万福村的优良传统,把更多优秀青年送到部队。
“‘当兵卫国’这4个字在万福村人心中有很重的分量,‘好男儿当兵去’是万福村青年共同的心声,因为万福村有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传统。”范永华说。
在抗日战争期间,陈毅曾率领新四军利用扬中这块“江心跳板”转战大江南北,留下了光辉足迹;1945年春,万福村19岁的于友贵、16岁的严生贵和15岁的施贤友就参加了新四军;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万福村人争先送亲人参军,张天万、孙义广、瞿坤福先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66年前的一天,万福村人用红花、锣鼓和鞭炮送走了我国兵役法颁布后全村第一个参军入伍的青年杜庆龙。那一天,整个村庄成了欢乐的海洋。“从此,军营成了万福村青年最向往的地方。”范永华说。
改革开放后,万福村日益富裕,而村民和部队官兵的心连得更紧了。“1991年、1998年,我们这里都遭遇了特大洪灾,部队官兵豁出命抢险救灾,保住了我们的家,这恩情我们一辈子忘不了。”万福村人深深地感到,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就是守护自己的家园。
万福村青年的参军热情始终高涨,感人故事不胜枚举。1998年,万福村有20多名适龄青年在外打工、经商,有的人已经成为“小老板”。他们虽然身在异乡,但在接到兵役登记通知后,全部立即返乡报名应征。2000年冬,扬中市征集一批进疆兵,万福村有15名青年主动报名,表达要到最艰苦、最困难的地方去锻炼。
在万福村,有祖孙三代扛枪的,有兄弟俩同时入伍的,有宁愿放弃高薪也要从军报国的……谁被批准入伍,亲朋好友就为之祝贺,乡亲邻里就登门道喜,相送时披红挂彩、敲锣放炮。
“兵强马壮万民同福,国泰民安千家共富”,这副在村委会和许多村民家大门常年张贴的对联,正是一代又一代万福村人爱国拥军的真实心声。
翻开万福村的历史,跃入眼帘的是一串闪光的数字:一个普通村庄,从1955年至今,向部队输送261名优秀青年,平均4户人家1个兵。其中37人提干,136人入党,245人次受到团以上单位表彰。
“14任支书一条心,带头送郎去参军”
“好儿郎就应去军营!”
这是担任村支书的施贤友在1955年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兵役法后,与党支部一班人定下的一条“铁律”,也是全体党员许下的庄严承诺。
自1955年以来,万福村的村支书换了一任又一任,但“送兵”这根接力棒却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14任支书都曾送子、送孙参军。“14任支书一条心,带头送郎去参军”成为万福村流传的佳话。
施贤友于1955年退伍回乡后担任第一任村支书,他先后将两个儿子、一个孙子送到部队。从1991年起,只要有新兵入伍,他都带着自己写的欢送标语和纪念品来到村委会门口,给新兵提希望、提要求。有一次,他让家人煮了20多个鸡蛋,并在每个鸡蛋上都写下“参军光荣”4个字,分发给新兵及其家属。
施贤友是万福村人的榜样。1986年,有7位扬中籍战士在边境作战中壮烈牺牲。这一年,第6任村支书黄克华的独生子黄振鹏高中毕业。他做通妻子的工作,将儿子送到部队。祝海1976年入伍,退伍回乡后先后担任第8、11、12任村支书。他始终站在征兵工作第一线,2003年动员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参军。2014年,范永华鼓励正在上大学的侄子携笔从戎。
党员干部带头送亲人参军,在该村已经成为传统。历届村干部中,绝大多数都有亲人当兵的经历。普通党员徐玉珍将弟弟徐玉龙送去参军。她说:“参军报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家不带头谁带头?”一句话道出了万福村年年有人参军入伍的奥秘——榜样的力量。
在万福村,适龄青年无论工作还是上学、无论是否在乡,达到年龄都会主动报名应征,这已经成为万福村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国防教育是传家宝”
66年,万福村年年都有新兵进军营,从未间断。是什么力量将全村人的心凝聚在一起,参军热情年年高涨?
“国防教育是传家宝!”从当年的首任村支书施贤友,到现任的村党委书记范永华,历届村支部(党委)书记都认同一个理、做同一件事:发展经济和国防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抗美援朝时期,该村就大力宣传“保家卫国”的道理,动员青年参军,动员村民捐钱捐物支援前线。我国第一部兵役法颁布后,该村展开广泛宣传,让每名村民都懂得服兵役的意义。此后,国防教育成为该村党支部的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有国才有家”的朴素认识在万福村村民心中扎下了根。
国防教育需要和发展经济放到一盘棋上考虑,这已成为万福村人的共识。在这方面,万福村人有独到的创新。
——专门成立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将国防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变成考核“硬指标”。每年都结合本村实际逐条宣讲兵役法,开展国防形势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充分运用墙报、宣传栏等阵地,对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宣传。
——坚持国防教育从娃娃抓起。每年清明节组织学生前往“渡江战役七烈士纪念碑”扫墓,每年暑假请老英雄、老革命、退役老兵讲战斗经历、英雄事迹和军营故事,教育引导青少年爱党、爱国、爱军队。每逢征兵、八一建军节等,安排爱国拥军先进人物、退役军人创业典型作报告,激发适龄青年的爱国报国热情。
——探索创新拥军文化宣传。该村多次举办“军民鱼水情”文艺晚会,展播现役、退役军人的先进事迹,举行双拥服务社授牌仪式,表彰“最美兵妈妈”“最美拥军家庭”,培塑村民的国防观念。建成占地50亩的拥军园,内设拥军长廊、“心连心”雕塑、现役和退役军人荣誉墙、双拥工作典型事迹展板等。这个集教育、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拥军园,凝聚了万福村数代人的心血,集中体现了万福村人拥军报国的精神和全民国防教育的成果,成为以史育人、寓教于乐、传播正能量的国防教育场所。
66载岁月更迭,淳厚、朴实的万福村人初心不改,国防情怀愈发浓烈。万福村旁竖立着“渡江战役七烈士纪念碑”,墓内安葬着解放扬中时牺牲的7位无名英雄。先烈们的崇高精神感召着万福村人,万福村人也用爱国卫国的实际行动告慰着英灵,为巩固国防长城作出自己的贡献,书写着爱国拥军的光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