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集团军某旅:家安才心安 他们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中国军网记者 李晨 赵燕飞 通讯员 王胜强 王畅
基层官兵的衣、食、住、行,是统帅最挂心的事。
2012年12月10日,习主席在视察陆军第72集团军某旅,看过“烟台峰英雄连”的洗漱间,刚到门口,又折返身子往里走,边走边说:“我去看一下战士的洗浴房。”习主席伸手接水,温热的水哗哗地落在习主席的手掌上……
看到战士宿舍的诸多新变化时,习主席十分欣慰,感慨地说:“现在条件很好啊!”
(一)
改革调整期间,部队移防北上,因为部分营房需要改造翻修,再加上人多房子少,少部分单位不得已临时住进60年代建造的废弃老营房,位置比较偏僻,生活也仿佛“退回”到过去。
对这些官兵来说,虽驻扎在闹市一隅,却“活得像在边防一样”。
一到下雨天,接雨的脸盆就铺了一地,墙皮也被雨水浸泡到脱落;到了发手机的日子,打个电话都断线,刷个抖音也一直“转圈圈”;湿冷的冬天,把一群来自南方的战士冻得够呛。
怎么办?
不等不靠,官兵们的生活条件很快就得到改善——旅协调资源下发厚毛毯,晚上不用再担心被冻醒;组织炊事班进行培训,同样的菜做得比以前更好吃;从地方请来设计师和工程师,和官兵一道开始翻修营房;军属来队探望,早早就安排好车辆前去接站;疫情期间不便出门,家中老人的药都会帮忙买好放在家门口;军娃上晚自习,哪怕只有2名也要派车去接……
这些举措,着实暖到了军嫂周琼华的心坎里。
当年义无反顾来到新婚丈夫谢元学的驻地,已是周琼华人生的“巨变”。没想到如今部队移防,又要放弃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面对未知,已是两个孩子妈妈的周琼华多了许多顾虑。
大女儿的学业怎么继续?自己待遇优渥的工作难道要放弃?到了那边住在哪里?一家人的行李怎么打包寄走?尽管谢元学宽慰她“你放心,部队都安排好了”,但摆在眼前的种种现实问题,让周琼华还是不敢放一百个心。
为了减轻随军家属的负担,部队早早安排,统一将行李打包运送到驻地。周琼华一手牵着大女儿,一手抱着还不满一岁的小女儿,带着随身行李,北上开始新生活。
家安才心安。住进崭新的家属房,看到家电配置得一应俱全,周琼华放心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从邀请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学校教授到旅开设“兴趣班”,到协调地方老师帮助转业干部迎考选岗;从加强医疗保障妥善解决军属看病难题,到改善住房保障条件、旅队基础设施建设……一线保障不断强化,为全旅官兵迅速适应新环境,及时投入练兵备战提质加速。
这支移防的部队,就这样安顿下来。
(二)
李周华是500多个新兵中,最后一个被挑走的。
三个月的新兵集训马上就要结束,李周华理所当然认为可以和同班的战友分到一起,但前一晚班长对他说的话,让李周华心里凉了半截——你可能要去别的连队。
直到最后一秒,李周华还心存“幻想”,但没想到昨天班长“开的玩笑”成真了,李周华的心情低落到极点。12月的天气,让人从里到外都冰冰凉。
20岁来当兵,是李周华独自出过最远的门。从小爸妈管教得严,“没有得到太多关爱”的李周华对新训班长的依赖,就这样硬生生被扯断。接他去连队的,是“新”班长杨书经,不善言辞,也没有太多的表情。
“能来到我们‘官兵团结模范连’,你很幸运的。”杨书经一本正经地向李周华介绍着连队,但李周华觉得“除了连队前面的几块牌子看着挺厉害”,其他倒也没啥特别的。
但不久以后李周华才明白,“厉害”的不只是荣誉奖牌,还有家人一般的关爱。
来到部队,李周华才第一次过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冬天。皮肤干裂,那就这么着吧;湿冷难耐,冻醒了再睡就是……不到一个月,李周华就被推荐去学习。
收拾行囊,坐上班车,却看见班长从远处跑来,穿过拥挤的人群,往他的背囊里塞了一瓶大宝。班长喘着气,只说了句“按时用”。大概是不想让眼眶湿润的李周华“尴尬”,杨书经脸上的关切“稍纵即逝”,赶快挥挥手向李周华告别。
那瓶800ml的大宝,李周华认真用了好久,皮肤和心田在干燥的北方,都慢慢滋润了起来。大半年的学习一结束,李周华迫不及待回到连队,再见到杨班长时,两人相视一笑。南方,终于是暖起来了。
“走,回家”是班长袁友对新兵吕海红说的第一句话。
一把拎起吕海红的行李,搭着吕海红的肩膀,袁友带着他穿过几百个新兵,回家。
战友的关爱,不止带来心头温暖,也能激发“战斗力”。
今年8月,连队紧急前往江西九江某县抗洪抢险。洪水一拨又一拨冲击着水坝的迎水坡,连加固的水泥板都被冲出了裂纹。情况紧急,如果不及时加固,下游的农田和民舍将会有被淹没的危险。
20岁的吕海红哪见过这阵仗,呆在原地,一时不知所措。很快,他记起爸爸叮嘱他“要听班长的话”,再看看身边的班长和战友,他有了主心骨。铲土、装填、转运、填堤……当兵就要上一线,满身泥巴的吕海红心里很是有劲。
为了加固迎水坡的水泥板,需将树干推到接近水面的斜坡绑紧。粗糙的树干让摩擦力加大,几个年轻战士合力也难推动。风雨加急,吕海红更急。只见此时,袁友把绳子一头系在腰上,另一头交给水坝上的三名战士,环抱着一人粗的树干,配合着吕海红和其他年轻战士,成功把树干拖到水泥板上。
吕海红瞬间被点燃了斗志,也学着班长把绳子系在腰上,配合着大家伙儿一起把其他树干拖到水泥板上,绑好加固。
回到连队,吕海红兴奋地向曾经参加过“98抗洪”的老兵爸爸报告“战绩”,爸爸骄傲地说:“还是得听班长的话!”
就在官兵们奋战在抗洪一线时,他们在堤坝边“抢沙袋”的视频火遍了网络,网友们纷纷点赞致敬。
(三)
和平年代,谭斌没想到自己曾离死亡这么近。
去年7月,一场跨昼夜两栖登陆实兵演练在某海域鏖战正酣。一辆两栖步战车突发故障,车体遭受巨浪冲击后失去动力。看着茫茫海域上几百辆步战车正冲锋陷阵,仍在作战编成内的车长栾公博无论如何都说服不了自己弃车保命,只得先让车内战友下车,一个人再拼一把。
指挥所先后组织两次救援行动都失败,谭斌再也按捺不住,搭乘救援船快速冲向故障战车。
几个大浪打来,固定缆绳的拉杆断裂,3次拖救均未成功,战车内渗水越来越多,吃水线持续升高,几十吨重的战车在海浪中竟无一点反抗之力。
谭斌与该型装备打了十几年交道,但在这样的极限海况下,有“全能型装甲技师”“全旅首批两栖装备驾驶员”名号加持的谭斌心里也没了底。
人和车,谭斌都不想放弃。
同行战友还没来得及阻拦,谭斌就已跳入海中,准备顺绳登车。浪高3米,下海就是搏命!短短30米的距离,谭斌游了15分钟。趁着风浪间隙,谭斌钻入驾驶舱,迅速完成了加固百叶窗、发动排水装置等一系列抢修动作。
配合着车顶战斗室内的栾公博,谭斌让这辆战车重回战斗序列。待两人驱车靠岸后,栾公博想起已经有一阵子没听见谭斌的声音,内心不安的他赶忙打开驾驶舱门,挥散迎面而来的浓烟尾气,模糊中看见谭斌趴在方向盘上一动不动……近50℃高温环境下,谭斌吸入大量废气,造成休克性昏迷。
待康复后,谭斌带着“一等军功”回到旅队,成为该旅成立后第一位一等功臣。
这一等军功的荣誉,与生命同价!
时针拨回3年前,当了12年兵的谭斌突然接到一纸调令,揣着满心的不确定来到“官兵团结模范连”。迎接他的是连队的老班长,热心又细心,仿佛把谭斌当成新兵来照顾。
没过几天,连队就把培训新驾驶员的任务交给他。在老部队担任过“首席教练员”的谭斌,曾培养出几十名教练班长和近百名驾驶员。如今刚到新单位就能担任驾驶专业的“总教头”,谭斌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和信任。
“有些事情原本我可以不去做,但这里是我们的家,就要建设好它。”最初的不安被紧张的训练日程驱散,谭斌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也找到自己过了命的“兄弟”。
部队从一个营盘走向另一个营盘,官兵从一个岗位走向另一个岗位,军属也从一个驻地走向另一个驻地。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知道,在他们身边,永远有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