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院校体系重塑后首次全军院校长集训,意义究竟在哪里?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刘建伟 吴旭 等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0-07-31 20:07

现在打下的底子,决定我军未来的样子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值得人们铭记。

军事院校体系重塑后首次全军院校长集训,因其见证了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诞生,必将成为军事教育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必将影响人民军队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未来。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习主席在集训开班式上,提出了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发出全面实施人才强军战略的号令,把院校优先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为新时代军事教育立起总纲领、总指导、总遵循,给大家拨开了迷雾、解开了困惑、坚定了信心、振奋了精神。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短短12天的集训,全军院校长在思想引领下统一思想,在回望改革中深化改革,在反思问题中解决问题,理清了院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大方向、大思路,强化了院校长建校治校、办学育人的使命担当,凝聚了全军齐心协力办院校、育人才的意志力量。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强军兴军,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院校教育作为我军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可以说,治军先治校,强军必强校。因此,在强军事业加速推进、院校建设重塑转型的关键时期,组织全军院校长集训,对全面实施人才强军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

刘伯承元帅有句名言:“军官的培养,是一场最艰巨的战争准备。”战争年代,实战是最好的教书先生。和平年代,解决能打仗、会打仗问题很重要的是靠院校培养。叶剑英元帅提出的“不教而战是谓弃之,不学而教是谓害之”,充分说明了院校教学的重要性。这句话意思是说,让没有经过军事理论学习和严格训练的学员去打仗,就等于让他们白白送死,最终导致战争的失败;不注重自身的学习、不具备高深的学问去教学,就等于误人子弟,害人误国。

院校建设,关键在院校长。可以说,大学之魂在于校长,院校长是领军人物、主导性人物。他们办学治校的能力怎么样,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人才培养怎么样。在我军历史上,两个故事颇能说明问题——

1948年,解放战争硝烟滚滚。前线打胜仗不仅需要大批作战物资,更需要大批高级指挥人才。当时,党中央决定办华北军政大学。毛主席亲自点将,让时任人民解放军参谋长的叶剑英担任校长兼政委。

刘伯承元帅更是为我党我军发现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早在1932年,他就在中央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长征途中,他在任中央红军总参谋长期间,先后担任过红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的红大校长;到陕北后,在繁忙的战争指挥中,他还兼任中央红军大学副校长。

解放战争中,刘伯承率领大军转战南北,在担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同时,兼任二野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在指挥战争之余,他还亲自任教,以一个教官的身份出现在学员面前。全国解放以后,刘伯承便辞去军政职务,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他担任第一任院长,后任院长兼政委。

从中可以看出,人才对一支军队是何等重要,院校对培养人才是何等重要,院校长对军事教育是何等重要!

可以说,人才强军必然要人才强校,院校优先首先是人才优先,内涵式发展最内在的也在于办校人才。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最优秀的人培养出更优秀的人。

集训期间,一位领导讲的话始终萦绕在记者脑海:抓院校就是抓战斗力,谋教育就是谋未来,出人才就是出政绩。我们今天培养的学员,到2035年将是现代化军队的中坚骨干,现在打下的底子决定我军未来的样子。

的确,今天决定未来。只有使院校走在部队前面,培养的人才方能走在战争前面!

我们拭目以待,我们翘首期盼!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