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前的这场战役,我们为什么能赢?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作者:杨杨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0-07-30 17:07

“连长,那边好像不是我们的人……”1947年5月13日,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两支交战部队夜间相遇。由于谁也没有认出谁,双方便继续向预定地域前进。于是,一场蜚声中外的战役以如此戏剧般的方式拉开了帷幕。

次日清晨,国民党整编第74师的师长张灵甫惊然察觉,自己被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围在了孟良崮地区。他命令部队登上寸草不生的孟良崮山顶,企图待援军赶来,合围聚歼解放军。

可他没预计到的是,仅仅两日有余,16日下午5时,74师及83师1个团共3.2万余人全部被歼灭,他自己也殒命孟良崮。

此役是粟裕大将指挥的杰出战役之一,被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孟良崮,这个海拔不足500米的小山包,也因此成为了树立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座丰碑。

作为蒋介石最器重的学生之一,也许张灵甫临死前还在疑惑,自己的部队建制完备,武器精良,依托山头高地也可以固守,怎么会输得如此一塌糊涂呢?

是火力不够猛吗?不是!

整编第74师一直被外界称为“蒋家御林军”,配备有105毫米榴弹、75毫米山炮、81毫米迫击炮和火箭筒等一系列高端装备,就连士兵的鞋带都是美军标配。

是人数不够多吗?也不是!

在孟良崮的周围,驻扎着大量国军。新泰的整编第11师、青鸵寺的整编第83师以及河阳、汤头的第7军,都可以在短时间内驰援张灵甫部。

是部队官兵素质不行吗?更不是!

整编第74师的军官和士兵的素质,普遍强于其他国民党部队。攻占两淮时,李延年就曾说:“有10个74师就可以统一全中国!”

其实,历史兴衰成败的秘密,往往藏于细节中。从表面数据看,战争胜利的天平倾向国民党一方,即使国军不能取得重大战果,也不至于全败。但出乎张灵甫意料的是,左右这场战争最后结局的,不是武器装备,而是沂蒙山区广大百姓的民心助力。

战斗打响后,当地广大百姓迅速自发组织起来,推小车、抬担架、运物资、救伤员,在后勤补给上起到巨大作用。当地群众与解放军人数之比竟达到3.7:1。

因此,表面上是27万解放军对45万国民党军队,实质上是百万军民齐心协力打45万孤立、涣散之敌。

在孟良崮战役的主要战场山东省蒙阴县,七十余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战斗打响前,沂南县马牧池乡村妇救会会长李桂芳接到通知,需要在5小时之内在汶河上架一座桥。但由于当时村里绝大多数男性都上了前线,李桂芳直接动员了附近村庄的数十名妇女,找来7块门板,组成一座“人桥”。

晚上9点多,先头部队到达河边时,都不忍心踏上桥。经过李桂芳的恳切说明和要求,部队一个团的兵力才逐次从这座“人桥”上通过。就这样,她们无人叫苦,在冰凉的河水中挺立了一个多小时,光荣完成任务。

军力有尽,民力无穷。在1947年的那个初夏,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沂蒙百姓,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党、对人民军队的无比热爱,甚至一度出现“最后一粒米,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女,送到咱队伍上”的动人场面。

对此,陈毅元帅感慨道:“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著名作家王鼎钧曾回忆:国军进入村庄,探问敌情,得到的答复是“附近没有共军”,话犹未了,解放军忽来围攻,国军先把答话的村民一枪射死。在他们看来,老百姓都是“匪”,或者都“通匪”。国军好像不是跟解放军作战,而是跟全体老百姓作战……

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不得民心的国民党军队,岂有不败之理?

时光反复冲洗,历史且行且歌。当年硝烟弥漫的沂蒙大地如今已是一片和平繁荣之景,人民军队经历过数次调整改革也已面貌一新。但是不管走得多远,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精神永不过时,成为渗入血液和神经的安身立命之基。

人民解放军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必须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当危险来临的时候,在逃生的人流中,子弟兵上演一次次“最美逆行”、留下一个个“最美背影”;

当祖国呼唤的时候,驻新疆部队十余万官兵征尘未洗便就地转业,挺进大漠戈壁,开疆拓土;

当群众期盼的时候,“扶贫政委”赵克信、“造林英雄”王成帮等一个个绿色的身影奉献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为当地百姓带来幸福;

当疫魔肆虐的时候,人民军医连夜奔袭、直抵战场,支援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用实际行动描绘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凝视时间的坐标,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历程,就是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过程,更是一幕幕兵民同心同德、党群万众一心赢得胜利的历史活剧。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人民的子弟兵。

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一遍又一遍地大声呼喊“人民万岁!”

2019年,同样在天安门城楼,习主席高呼“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时光流逝,这个即将步入百岁之年的政党,始终不忘来时的路,将人民放在心中,举过头顶。

(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