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钢铁连队这样炼成

来源:人民日报责任编辑:杨凡凡
2020-07-28 11:29

这是一支英雄连队,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以传承红军血脉、敢打硬仗恶仗享誉全军。

1964年1月,国防部发布命令,授予解放军某部六连“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1985年6月,中央军委授予该连队“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

80多年来,六连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转战南北、功勋卓著,打出了“硬骨雄风”的赫赫威名。

今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全体官兵回信,勉励他们牢记强军目标,传承红色基因,苦练打赢本领,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把连队建设得更加坚强。

建功新时代,逐梦新征程。

如今,六连官兵依旧保持着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三股劲”,和战备思想过硬、战斗作风过硬、军事技术过硬、军政纪律过硬“四过硬”,在新时代的强军之路上拼搏奋斗。

“三股劲”和“四过硬”构成的“硬骨头精神”,也成为六连官兵矢志强军、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精神之源。

传承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

北大百年讲堂内,一名学子关于“青春的颜色”的演讲让听众心潮澎湃:“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走出校园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观?当兵时我就明白一个道理,跟党走,准没错!”

他叫李波,是北京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令听讲者更为关注的,是他的另一个身份——“硬骨头六连”退伍战士。李波说,六连是一座思想大熔炉,也是自己人生的另一所大学——官兵们的忠诚和信念,在这里经过淬炼,变得愈发坚定。

目光穿越历史的烽烟,六连自诞生那天起,血脉里就奔涌着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革命战争年代,六连在生死考验中浴血奋战,将铁心向党的信念视为“命根子”,坚决服从党的领导。

党旗所指心所向。走进新时代,六连官兵始终把听党指挥作为凝心聚力的“传家宝”。

在连史馆,一张2017年的照片引人注目:火车站台上,几名军嫂抱着孩子,擦着眼泪挥别身着军装的爱人。

讲解员介绍,六连的前驻地位于风景秀丽的杭州市区。改革大幕拉开,一声令下,六连官兵“舍小家、为大家”,踏上南下的列车,移防至岭南乡村。不少官兵家属前往送别,于是有了照片中的感人一幕。

“打起背包就出发,放下背包就训练,党让我们去哪我们就去哪。移防换了环境,不耽误我们苦练打赢本领。”经历了移防的八班班长史衍凯说。

坚定的政治信念,源于六连官兵不断从“硬骨头精神”中汲取营养。为了了解连史,指导员冯杰任职第一天就打背包住进了连史馆。白天训练,晚上徜徉在连史馆,一幅幅照片、一行行文字跳进冯杰的眼中,也烙印在他心里。

冯杰深刻感慨:“革命战争年代,前辈和先烈们信念坚定,在炮火硝烟中立下赫赫战功。从战火硝烟中走来,我们更要传承铁心跟党走的忠诚基因,做听党话、跟党走的‘硬骨头战士’!”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六连官兵不仅对优良传统如数家珍,而且个个通晓连史,人人都是连史馆解说员。

“新兵下连第一天,我就学习了连史。连队的光辉历程让我心潮澎湃,英雄事迹让我无比感动。‘硬骨头精神’,那一天就印在我心里。”六连一排排长王刚说。

就这样,红色基因在一代代六连官兵心里扎下了根,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信念,深深融入他们的血脉。

磨砺压倒敌人、不惧一切强敌的英雄气概

铁甲滚滚,战旗猎猎。2019年10月1日,战旗方队亮相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钢铁洪流中,“英雄硬六连”战旗迎风飘扬。

战旗美如画,因为英雄用鲜血染红了它。六连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洗礼,参加战役战斗161次,涌现出刘四虎、尹玉芬等一批“特等战斗英雄”。官兵们对连队的战斗英雄如数家珍,每个排、每个班都以这些英雄的名字命名。遇到困难,战士们想想这些“老班长”当年如何英勇无畏、坚韧不拔,就增强了攻坚克难的勇气。

历史证明,威武之师,就要有压倒敌人、不惧一切强敌的英雄气概。

连长赵松的微信名叫“奔跑的钢腕儿”。看到这个名字,记者好奇地询问理由,赵松爽朗地笑着指了指手腕说:“因为我这儿钉了一枚钢钉。”

2018年4月,时任副连长的赵松组织官兵训练。阴雨天,训练场地比较滑。聚精会神讲解的他,手一滑从器械上跌落,左手撑地造成骨折。

医生根据经验告诉赵松:“你这个情况,静养短则半年、多则一两年才能恢复。”作为一名军事干部,静养一两年,对赵松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于是,他在确保伤情不加重的情况下,根据医生的指导制定了一个科学的训练计划,每天坚持单手拉单杠训练,左手腕以举哑铃的方式进行恢复性训练,不断增加训练强度。

赵松告诉记者,计划再科学,每次训练完,手腕都像针扎一样疼,还会肿胀。“想想贺炳炎将军锯臂,这样的伤不算啥。”他说。

后来,旅里进行“特三级”体能考核,为了给战士们做个表率,赵松带着伤参加,一口气拉了44个单杠,成为旅里第一个达到“特三级”体能水平的连队主官。

2019年,连队所在旅组织比武。“单杠卷身上”项目,需要参赛官兵先引体向上,再举腿、腹部贴杠,身体绕杠转动一圈。

五班班长张亚秋,在拉到60多个时,手已经被铁杠磨掉了一块皮,依然继续拉杠。就在大家感觉他快坚持不住的时候,他拉了一个又一个……263、264、265!成绩最终定格在265个,刷新了旅里该项目纪录。

“训练最苦的时候,我想到的是‘硬骨头精神’,想到的是先辈们的坚毅,想到的是连队‘坚持到底的后劲’。这些提醒着我——我是六连出来的,不能轻易服输。”张亚秋说。

更高的标准,是为了在实战中多一分打赢的底气。如今,张亚秋手上的伤口早已恢复,只留下了一块黑色的印记。那处伤疤,是证明他军人血性的“勋章”。

疾风知劲草。在六连营房公示栏上,常年贴着一张军事训练纪录表。五公里、十公里、炮手快瞄……3年来,连队先后19人次打破旅纪录,全旅共同课目纪录,近六成由六连创下。

锻造敢打必胜的威武之师

2017年六连移防来到新驻地之后,便来到粤东某海域开展海上训练,适应新的战场环境。

当地海况复杂,正值台风季,海上风急浪高,气候条件恶劣,此时战车下海安全风险大;海域不熟,沙滩更陡峭,首次训练心里不托底。

“这次海训,我们申请打头阵!”移防后首次全营训练准备会上,六连官兵表态。

挑战重重,六连却敢冲锋在前,底气从何而来?参加那次海训的战士告诉记者,刚进驻海训场那几天,六连官兵就利用休息时间,勘探地形、分析海况,密密麻麻记录了好几页纸。别人眼中的陌生环境,在他们眼里,已经很熟悉。当时,六连驾驶战车,时而推上浪尖,时而跌入波底,不停与风浪搏击。他们率先完成多个险难课目试训,为其他连队作出表率。

经历了移防的三班班长唐雄表示:“战场不会让你挑环境。移防,锻造了我们适应新环境、迅速形成战斗力的能力,为陌生地域作战打下基础。”

海训最热的时候,装甲车内气温能达到60摄氏度。在“闷罐”一般的驾驶舱,官兵每一次训练都是汗流浃背。六班班长王飞说:“这些年每天围着装甲车,在车上吃过饭、流过汗。装甲车是‘铁疙瘩’,在我们心里也是‘肉疙瘩’。”

长期的战备思想灌溉,让六连官兵逐渐养成敏锐的战备警觉。2019年5月,正值连队外训,留守的六连官兵突然拉起警报。整理物资、请领武器……5名官兵动作利落、有条不紊。

有人感到不解:“这么一点人,有必要拉动吗?”面对疑惑,战士黄银栓的话掷地有声:“留守人员也是战斗员,同样要时刻准备战斗!”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2017年,六连所在部队调整改革,官兵们深知,要转型重塑、破茧成蝶,必须挺住“重生”之苦,承受“拔节”之痛。

如今,根据实战化要求,在全体官兵的钻研下,六连担负装甲乘员的官兵,基本都做到了车长、驾驶员和炮手三个专业全部精通。高标准、严要求,锤炼出六连敢打必胜的决心信心。

锤炼注重细节、较真碰硬的过硬作风

1962年,六连在福建漳州执行战备任务时的一件小事,在当时传为美谈。

一次集体观影中,六连官兵周围坐满了群众。电影剧情精彩之处,群众激动地起身观看。官兵视线被挡住,但始终没有一个人站起来,没有人有怨言和责怪,队伍依然整齐划一。他们端坐两小时,“听”完了一场电影。

过硬的作风,一直在传承。

在营房前接受采访时,战士艾力扎提·艾合买提突然说:“听,我们连队的脚步声。”队伍紧接着出现在我们眼前,果然是六连的官兵。

仅凭脚步声,如何判断是六连?隔壁连队的一名战士说:“他们迎面走过来,远处你能看出来是六连,队伍整齐划一;近处你能听出来是六连,步伐和口号‘齐刷刷’。”

细节关系成败。2019年9月退伍季,几名驾驶员退伍前,夜里加班到凌晨,只为把装甲车保养完,用最认真的态度向装备“告别”。“我们必须时刻注意战备细节,才能拉得出打得赢。”班长王一村一边检查装甲车的车况,一边对记者说。

走进六连营房,记者看见,每名官兵的床尾都放着一个行军背囊。随手打开一个背囊,里面大到帐篷小到针线,战备物资一应俱全。

战士曾伟介绍,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衣物全部按穿戴顺序叠放,拿起来顺手;床下的鞋子,几十年如一日保持着就寝后“上铺鞋尖朝里、下铺鞋尖朝外”;战备检查量背带长短、看鞋袜型号、算备品消耗、掐时间节点……早在上世纪60年代,六连依据这些战备经验,总结出的“三分四定”,被写入条令、成为全军规范。

“当兵只有两种状态,打仗和准备打仗。”曾伟说:“可别小瞧这个细节。打仗的时候,鞋的方向摆对了,一拱就上脚,不然紧急集合时没有灯光,找鞋子都要手忙脚乱。”

过硬作风,根植于点滴中、融入到细节里。

赵松怀揣满腔抱负担任连长不久,连队就为他召开“接风洗尘会”。会上不说客套话,而是指问题、提要求、送诤言。这一传统,已经坚持了40多年。

会上,官兵们纷纷提出意见。“出了问题不问原因,张口就批评”“过于强势,凡事没有商量、没有余地”……78条意见建议语言犀利、直击问题,没有一句恭维客套。

夜里,赵松辗转难眠,制定了整改计划,并请大家监督。如今,这些意见建议被他工整地记在笔记本上,时刻鞭策自己。“批评较真,反映的是党性,体现的是责任,流露的是真情。”赵松说。

过硬作风,在关键时刻得到检验。

2019年8月,一场实兵对抗演习,六连担任蓝军。战斗呈胶着状态,连队受领突袭重任,5人侦察小组悄然穿插至红方指挥所附近。为了等待战机,他们硬是在闷不通气的地下工事内,顶着40摄氏度高温,潜伏了3个多小时,没有一人出来透口气,终于找到机会一招制敌,扭转了战斗态势。

作风代代传承,精神不断赓续。如今的六连,带着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硬骨头精神”,正以昂扬的斗志,发起新的冲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