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中恩阳区安居村村民廖光秀向记者介绍增收情况
四川新闻网巴中6月16日讯(记者 周鸿 摄影报道)6月14日下午,“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采访报道组走进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镇安居村。一说起自己收入的变化,68岁的村民廖光秀就笑得合不拢嘴。
据了解,该村采取“公司+专合组织+农户”模式,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带动周边800余户4000余人通过“劳务就业、反包倒租、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途径,实现长期稳定增收。
路子广起来
钱包鼓起来
日子好起来
“我每天工资是60元,一年除去一两个月不做事,也能挣1万多元。”6月14日下午,廖光秀正和当地村民在田间工作。说起家里的收入,她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有四亩地全部流转了,一年有2400元。自己也可以在村上打工,儿子则在外打工。一年算下来,也有7万元左右的收入。”

安居村种植的芦笋
在廖光秀看来,以前自己种地,一年下来只有粮食,手里根本就没挣到钱。而现在把土地流转出去种葡萄、芦笋等,加上在村里打工,不仅干活轻松了,而且手里还有钱用,“比以前的日子好多了。”
据悉,获得省级“四好村”“生态文明村”的安居村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先后引进原乡农庄、天恩农业、天果农业等龙头企业3家,招引培育种养殖专业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8个。与凤凰包、钱库、石城等村成片流转土地7000余亩,采取“公司+专合组织+农户”模式,种植柑橘、葡萄、猕猴桃等特色水果3000余亩,优质粮油2000余亩,大棚芦笋80亩,银杏、射干、芍药等巴药150亩,时令蔬菜1000余亩,发展稻、鱼、虾共生600余亩,发展年出栏肉牛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个,带动周边800余户4000余人通过“劳务就业、反包倒租、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途径,实现长期稳定增收。

万寿村民宿
与安居村相邻的万寿村则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据悉,该村曾经是贫困村,后来以青山绿水为基调,雕塑出了一幅美妙的山野、新村、景区、产业、文旅相融的画卷。如今已经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在万寿村的一个农家院子里,附近的村民们正带着孩子们在这里的游乐场玩耍。这里有网红桥、冲击城堡、蹦蹦床,还有飞机、小火车。据了解,这个游乐场是当地村民龚仲金和他弟弟一起开的。

返乡创业的恩阳区万寿村村民龚仲金
龚仲金曾住在土墙房屋里,因病致贫。为了增加收入,他常年在广东打工挣钱。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2018年龚仲金回到万寿村,从土墙房搬迁到了新居。看到家乡的乡村旅游发展如此之快,龚仲金决定留在家里,和弟弟开起了游乐园。
“到了节假日,来我们村里旅游的人很多。这个时候,我们游乐园一天能有1000元到2000元的收入。”龚仲金说。
被吸引回村创业的不仅有龚仲金这样在外打工的村民,还有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张云生便是其中一位,2014年以来恩阳区大力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张云生决定返乡创业,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老百姓致富。
“我们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融合,如今从自然风景到养生文化,从新村民宿到花果产业,都有了很好的发展。”万寿村党总支副书记肖梅介绍,目前万寿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0000多元。

南江县长滩村农家乐
开办乡村道德银行
引导乡村文明新风
走出乡村治理新路
和恩阳区万寿村一样,南江县长滩村也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当地村民致富。
2012年四川七彩林业开发有限公司进入长滩,流转土地1043.32亩发展彩叶苗木产业,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当地村民有近200人常年进企务工,有8人在公司就业,每年从企业获得劳务收入120万元、土地流转费近100万元、林下间套及养殖收入30多万元,独特的彩林景观夯实了乡村旅游景观基础,成功申报为国家4A级乡村旅游景区。七彩林业开创的以“一村一品、一社一景”为特点的彩色产业风景区模式,激活了当地特色资源潜能,彩化了乡村生态景观,促进了林下经济、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生等多产融合,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说起如今的好日子,南江县长滩村脱贫村民刘本海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当地村民刘本江患有小儿麻痹症,家里有两个子女,一个弟弟和弟媳。因为企业占地补偿了他10多万元。于是,他拿着这些钱,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在村里建起了民宿,开起了小卖部,发展林下经济。
“我就在家办民宿,弟弟则在外打工。一年我们一家人有10多万的收入。”刘本海说。
2018年,刘本海主动放弃了每年3000多元的低保,这让长滩村党支部书记张亮既惊讶也很佩服,“只知道有人争取的,没见过主动不要的。他说自己已经脱贫,就应该把这些钱留给更需要的人。”
刘本海的勤劳致富等表率行为,让他成为了村里“道德银行”积分很高的人。满分100分,他拿到过98分。
据了解,长滩村“乡村道德银行”是为了改变村里的陋习,引导乡风文明持续向好而开办的。评价的事项有8大项35个小项,涉及勤劳致富、环境卫生、助人为乐等方方面面。
“以60分为基础分,及格分。如果不合格,就减分;做得好的,就加分。分数高了,就可以拿分换取卫生纸、食用油、大米、面条等生活物资。”张亮介绍,“道德银行”实施的流程为,自主申报、共议共评、公示公布、积分兑换。
通过“道德银行”的开办,长滩村有效破除了陈规陋习、树立新风正气、加强邻里互动,走出了一条乡村治理的新路子。

南江县长滩村游客中心
6月11日至15日,由中宣部组织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报道四川行活动举行,人民日报、新华社、四川日报、四川新闻网等20多家中央、省直媒体记者赴全省各地进行采访,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围绕脱贫攻坚、经济发展、民主法治、社会民生、生态环境、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行走四川、体验四川,切实记录奔康路上四川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