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记者从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了解到,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努力,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安置住房266万余套,960多万搬迁群众实现入住。
易地扶贫搬迁涉及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近1000万贫困人口,是脱贫攻坚工作中难度最大、投入最多、工作链条最长的“民心工程”,也是“五个一批”精准扶贫举措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扎实推动下,到目前,已有960多万贫困搬迁群众乔迁新居,相当于每天有近6000人从大山里搬出来。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司长 童章舜:2019年底已有约920万搬迁人口实现脱贫。2020年以来,建立了安置区“扫尾”工程定期调度挂牌督战机制,督促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昭通市等地全面扫尾、加快入住,取得了明显成效。
安居还要乐业。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央明确了25项后续扶持具体政策措施,包括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安置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等六个方面。同时,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安置区教育、医疗设施建设等的投入力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司长 童章舜:协调安排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规模264亿元、中央财政扶贫资金48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协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专项行动。
做实做细易地扶贫“后半篇”文章
搬得出,更重要的是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中央的25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措施,着重强调安置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的“后半篇”文章。
广西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易地搬迁涉及13个市、78个县区,工程难度之大,全国少有。在有着广西“石山王国”之称的都安瑶族自治县,因为大石山占总面积超过八成,这个县也成为了广西搬迁人口最多、任务最重的县份。都安把解决好搬迁群众长远生计作为目标,扶持就业和发展产业同步编制。全县20个安置点在规划时都预留有5亩至10亩的产业用地,引进电子科技、食品加工、竹藤草芒编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并配套建立“扶贫车间”,实现家门口就业。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陈继勇:按照“五就近”的原则,通过免收租金、减免税费、融资贴息、岗位补贴等举措,吸引进驻的企业大量地使用搬迁贫困劳动力 。
“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园区+就业”,是广西扶持就业的创新之举。大化瑶族自治县是广西4个极度贫困县之一,也是国家挂牌督战县。大化都阳镇中武村19年底12户村民实现了整屯搬迁,贫困户覃艳颂一家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古江安置区美食小镇,不仅住上了宽敞舒适的“小区房”,还在楼下开起了母婴用品店。
易地扶贫搬迁户 覃艳颂:可以自己当个老板,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
覃艳颂的新邻居卢勇升则看准小镇主打康养美食的定位,报名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免费烹饪培训班,现在已经是小镇上一家特色餐馆的厨师。
易地扶贫搬迁户 卢勇升:现在就是要加倍努力工作,把日子过得更好。
挂牌督战机制 巩固脱贫成果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措施怎样落实到位?产业又该如何跟进?关键在于落实,对重点地区实行挂牌督战,巩固脱贫成果。
云南省临沧市派驻36个督导组重点落实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对剩余贫困村全覆盖实施挂牌督战。凤庆县雪山镇王家寨村世居有彝、佤、德昂、景颇等4个少数民族,共有农村常住人口458户1700多人。因有山体滑坡风险,2018年6月,王家寨村的27户101人,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搬迁后的生活和发展问题,成了督导组关注的重点。周学菊是凤庆县雪山镇王家寨村的搬迁户,丈夫早逝、疾病缠身的她成了村里脱贫的“老大难”。
云南省凤庆县雪山镇王家寨村村民 周学菊:原来我们住的地方滑坡,房子也是危房,李大姐(督导组)他们来了以后动员我们搬迁,我们就搬到这里,这里住着也安全,生活也越来越改善
搬迁后抓实产业,才能筑牢脱贫根基。王家寨村虽然有茶叶资源优势,却始终没有形成很好的经济效益。督导组收集了13个村的茶样进行送检,引进企业与13个村签订了生态茶合作协议。
云南省凤庆县雪山镇村民 秦仕荣:现在每年收入已经增长到2万多,朝着小康方向发展。
按照中央统一要求,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省份实施督查激励措施。将后续扶持落实情况纳入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并作为贫困县退出评估重点内容。目前万人以上超大型集中安置区,三区三州重点安置区巩固搬迁脱贫成果实施方案,正在逐一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