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纷飞,迎来盛会。1月15日上午,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在陕西大会堂隆重开幕。开幕会前,备受关注的代表通道正式开启。米磊、黄亮、刘安民、李智远、李春临5位人大代表就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国企发展、关中城市群建设、科创新城建设等热点问题接受媒体采访,讲述代表心声,展现代表风采。
5位人大代表接受媒体采访。(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柯希飞 摄)
吸引辐射平台
三个关键词发展“三个经济”
“去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按照建设好‘一带一路’枢纽点、节点,推出了‘三个经济’的发展思路,正当其时,也非常符合陕西发展的实际。一年来,陕西省在‘完善枢纽功能、提升门户地位、增强流动动能、助力产业升级和优化升级’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省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正院级调研员黄亮就陕西如何发展“三个经济”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陕西未来应该在三个方面继续积极作为。
“我想到三个词,第一个是‘吸引’,随着枢纽和门户的建设和提升,外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乃至各类产业发展资源,管理模式都会向区域内聚集,陕西一定要抓住机会,用好资源,这将极大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和地位抬升。第二个词是‘辐射’,这是中心城市建设的必然效应,也是西安、陕西实现西北龙头作用,带动全域发展的重大使命,必须有这个责任担当。第三个词是‘平台’,建好平台,依托平台,西安乃至陕西在大西北,发挥经济体制改革主引擎作用,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区域外资源要素向陕西、向西安聚集,并重组这些资源要素,将极大地促进和带动相关地区、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黄亮说。
“我作为科技界的代表,将在科技创新、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等方面,予以更多关注、更多的思考,争取为我们陕西省的发展建言献策,提供更多的有益的意见。”在接受记者采访中,黄亮也表达了自己对航天事业发展的看法。“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一方面进一步检验了长征五号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也首次验证了东方红五号卫星公用平台,应该说意义深远,这两方面的成果将来会进一步运用到后续中国航天发展的进程中去。”
让硬科技企业
“育得出、长得大、留得住”
省人大代表、西安光机所高级工程师、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米磊,围绕科技创新畅所欲言。
“过去5年,我们的团队致力于硬科技生态建设,搭建了‘研究所+孵化器+天使基金+创业培训’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已经孵化了300家硬科技企业。硬科技作为能够直接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高质量发展的高端供给,已逐渐融入到国家战略、产业转型和国际竞争层面之中,发展硬科技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和实现中国梦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 米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陕西而言,培育和发展硬科技,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追赶超越目标,构建“五新”战略和“三个经济”发展抓手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
“陕西已经具备在省级层面大力发展硬科技的基础。”米磊告诉记者:“陕西省具备大力发展硬科技的科研院所基础,全省科教资源位居全国第三,拥有西光所、西电、西工大、西交大、西北有色研究院等一批全国领先的科研院所和以航空航天为代表位居全国前列的产业资源,每年将产生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原始创新成果,能够为陕西省硬科技培育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供给。我们已经具备在省级层面推广硬科技的成熟经验和模式,连续3年举办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省硬科技企业已初具规模,经过几年的培育,已经步入到快速发展阶段,需要更多更大力度的资源支持,才能顺利成长为行业支柱和经济产值的支撑。因此需要在省级层面发力,举全省之力支持这些硬科技企业发展。”
米磊建议,全省从顶层设计上搭建适应硬科技发展的政策生态环境。“目前,陕西省硬科技企业还存在‘培育难、长不大、留不住’等情况,究其原因在于硬科技转化和孵化平台少,硬科技成长的所需的金融资本总量低、链条不完善,硬科技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小等,需要搭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为硬科技企业发展营造适宜土壤。我建议在省级层面搭建硬科技全产业链培育体系,确保硬科技企业‘育得出、长得大、留得住’。”
“我们可以借鉴广东、北京、深圳等创新高地经验,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培育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在支持力度、支持方式、运营模式等方面形成突破。培育一批以先导院、中科天塔为代表的硬科技平台,为硬科技企业成长提供专业化的运营、设备和完善的产业配套支撑,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同时,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大力扶持西科天使这类愿意投向硬科技领域的天使机构和产业基金。在支持方式方面,探索以‘本金+利息’退出机制,最大限度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为硬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持续、稳定、充足的全链条金融支持。同时,鼓励硬科技科普科教,营造全省硬科技发展的文化氛围。”米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