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村的嬗变印记
湖北省宜昌军分区帮扶省级贫困村脱贫纪事
文︱尹涛、黄宜、朱勇
图丨张伟、刘海龙、杨盼盼
湖北省宜昌市是著名的三峡工程所在地。2018年4月24日上午,习主席考察长江首站到达宜昌。4月26日,习主席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聆听了习主席重要讲话,宜昌军分区全体官兵和广大民兵把学习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到三峡库区脱贫攻坚战之中,以实际行动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他们会同3家地方单位对口帮扶三峡库区泉水村,依托当地的绿水青山,发展“旅游+生态”产业,让泉水村实现了整村脱贫,使这个原本大山深处的省级贫困村“华丽转身”。
日前,笔者来到宜昌市点军区联棚乡泉水村采访,从这个省级贫困村以绿色发展方式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感受宜昌军分区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条泉水河带来的环境之变
泉水村,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联棚乡最边上的一个村落。翻开三峡库区的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泉水村的“身子”靠近宜昌城区,“尾巴”却伸向了十万大山的三峡库区。村落三面被大山包围,交通不便。山岗多、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6亩。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从周围山上留下的泉水注入穿村而过的泉水河,泉水村的村名也由此而来。
在进入泉水的路口,一个刻有“泉水村”三个醒目大字的石头屹立在路边。
泉水河畔,橘子花开,香飘两岸。泉水村又迎来了一个春天。
该村三组组长赵金华最近正忙着接待来泉水河踏青和郊游的驴友。受疫情影响,原本红火的乡村田园旅游直到“五一”前才逐渐恢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来这里享受春天户外之美的游客越来越多。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的老赵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能靠这条河挣钱。如今,村民大多办起了农家乐,足不出村就能把农产品销售一空,让这个曾经的贫穷村的收入翻了几番。
其实,在5年前,老赵口中的这条能挣钱的泉水河还是一条臭水沟。从臭水沟到景观河,这条河流的命运,也见证了这个小山村的变迁。
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那一年,全村467户就有106户是贫困家庭,随即泉水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也是那年,湖北省宜昌军分区会同湖北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宜昌市直机关工委、宜昌市交旅投资集团等3家地方单位对口帮扶该村。
“过去村里男子娶媳妇,女方不看家当看水窖。”在村里走访调研时,从时任泉水村党支部书记罗雨的话语中,宜昌军分区领导找到该村的穷因——缺水!
住在有泉水的地方咋还缺水?带着这一疑问,军分区扶贫工作队来到老赵说的臭水沟源头:一个位于该村二组、三组中心地带的泉水溪湾处。据该村老书记赵长军介绍,溪湾是沿线居民生活、农田灌溉和水源地,建国初期这建造了一座小型水电站,后被淤泥堆积失去储水功能,50多年来未曾清理,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用水,户外游和采摘农产品的外来人员都避而远之。
2015年12月,该军分区党委集体来到泉水村,牵头帮扶单位召开扶贫工作现场会,明确启动一系列扶贫建设项目,泉水溪湾及河道整治作为项目之一率先开工建设。
项目开工那天,军分区组织100多名官兵、民兵,挥锹铲泥参与淤泥清理;协调驻宜部队官兵和原武警某交通支队2台大型挖掘机、1台运输车、4台排污排水设备参与清淤作业。历时半个多月,扶贫工作队和支援的官兵、民兵一起集中攻坚完成了清淤工作,共清淤3500立方米,清理最深达到6.5米。
驻宜部队官兵在清理泉水溪淤泥。
2016年4月,军分区又筹集60万元资金,帮助改造泉水溪湾及河道周边道路及绿化环境,建造居民生活用水、农田灌溉、生活娱乐活动区。军分区协调地方将泉水村河两岸小道进行加宽改造,建成环境优美的乡村旅游小道,将其打造成点军区美丽乡村步游道示范点。年底,泉水村被湖北省乡村旅游协会评为“宜昌最美乡村30强”。
泉水溪湾和河道改造后,清澈的山泉水顺流而下。每逢节假日,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徜徉在泉水河两岸游玩。随之而起的50多家农家乐在泉水村开始新建,许多贫困户更是享受由此带来的实惠,以往只能“自销”的农产品、土特产再也不愁销路,土猪肉、土鸡、鸡蛋、山药、水果等更是成了过往游客的抢手货。每年游客消费为每个家庭带来的隐性收入就达5000多元。
与赵金华一样,享受泉水河带来实惠的还有贫困户赵春元,在精准扶贫政策引领下,泉水村组织贫困户学手艺,2015年赵春元参加了厨师培训,掌握了不错的烹饪手艺。由于环境的改善,来泉水村爬山、捞鱼、摘柑橘的游客多了起来,该村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红火,老板有些应接不暇,勤快的赵春元由此被聘请到农家乐当大厨,每年仅仅这一项就能收入6000多元。
一条泉水河带来的环境之变,让原本的贫困的泉水村从“求生存”到了致富后“求生态”,泉水人民期盼的水变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