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满满!三位军中女博士奋战在新冠病毒检测一线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马嘉隆 邵龙飞 张振威责任编辑:刘上靖
2020-03-08 12:30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迟象阳、董韵竹、张梦瑶三名女博士在抗疫一线一起加油。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军抽组的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前出武汉抗击疫情。在这支专家队伍中,来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迟象阳、董韵竹、张梦瑶三名女博士,组成了一道元气满满的风景线。

憔悴的面容,掩盖不住她们活力四射的神态。她们在临时党支部带领下,干劲十足地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来到这里,就没把自己当女生看

进入实验室之前的准备。

初见三人,是2月20日的下午3点。

刚从实验室里出来的她们,正在会议室里匆匆吃着盒饭和泡面。

为啥这么晚才吃饭?

面对记者提问,迟象阳简要介绍了她们的作息:“我们一般是早上8点进实验室作核酸检测准备,下午2点多出舱;饭后稍作休整,待结束晚间的检测,一般都到次日凌晨了。”

“昨天接收的样本较多,我们轮了2个班次,一直检测到凌晨4点才结束。”董韵竹补充道。

这是她们在抗疫一线的工作状态。前出武汉的一个多月里,她们一直过得很“充实”。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对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至关重要,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技术支撑。这种检测,就是三位女博士担负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分秒必争。

为此,她们和战友们一起泡在实验室,一干就是一天。

按照防控要求,从咽拭子样品接收到得出核酸检测结果,须在24小时内完成。为了尽早让医院获知结果救治患者,从一批近百份的样品前处理到检测完成,她们靠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配合,硬是把时间压缩到4个小时。

处理大量的送检样品。

由于送检样品的数量和时间并不固定,她们索性在实验室旁的会议室,边待命、边做其他分析研究。

记者了解到,来武汉前,这三名女同志在单位都参与了多项科研课题。像迟象阳,手里就有药物研发等长线课题。

课题研究,人员各有分工,往往一个萝卜一个坑。来到武汉后,原来课题的部分内容,后方同事可友情代劳,但工作思路、实验设计以及结果分析等关键节点,还必须本人主持。

时间就像海绵,挤挤总会有。迟象阳这样解释。电话联系、视频交流、电邮函复……后方的课题,三位女同志一个也没落下。

除此之外,核酸检测结果的判断解读也是她们研讨的一个重点。

据了解,检测组采用的是双靶标检测试剂盒,碰到检测的荧光曲线信号偏低或者只有单一靶标等可疑结果,就需要检测人员多方分析研判。

在姜涛研究员、张晓鹏副研究员带领下,检测组经常召开“诸葛亮会”,对出现的可疑结果进行讨论,必要时还会重复实验,进行复核。三名女同志也经常见缝插针,三五分钟不嫌少地开展交流。

“拿出精准结果,就是对提高疫情防控效率做贡献!多付出点时间和精力,值得!”董韵竹说。

截至3月1日,检测组已完成4500多份样品检测,没有出现一起错情,这是让三位女同志最开心的事儿。

收获的背后是不计辛劳的付出。

少则100,多则超过500。有时,样本送的晚,数量又多,已经在实验室做了一天分析的她们,就会连夜赶工,再熬上大半个通宵。

一天天下来,她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强度,习惯了在附近的会议室找个地方“眯一会”,习惯了“沾床就着”,习惯了脸上长痘、有黑眼圈、掉头发,习惯了“早上起来的身体,像是昨天被人狠狠揍过一顿”的肌肉酸痛……

这不,和记者简单聊了几句,她们就军大衣一裹,到会议室旁的小房间,找个躺椅、沙发抓紧补觉。

三名女博士轮班间隙见缝插针休息片刻。

透过半掩的房门,记者定格了这一让人必须致敬的照片。

“我们首先是一名战士。”三名女博士话语在记者耳边久久回荡。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