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退役军人成为脱贫一线带头人

来源:娄底日报作者:周仁 徐锦锋 肖银丰责任编辑:张思远
2020-03-07 12:06

驱车七弯八拐近2个小时,笔者来到涟源市白马镇赵家村。这个2年前还是深度贫困的小山村,在退役军人、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颜培的带领下,依靠养鸡产业实现整体脱贫,村民从昔日的土坯房搬进了“小洋楼”。近年来,涟源市军地党组织积极选拔、培养、推荐素质过硬的退役军人参选村支“两委”干部,带领群众振兴乡村,加快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涟源市140多个贫困村中,有83名退役军人任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村支书或村主任,其中80个贫困村已脱贫,还有3个即将摘帽。

退役军人是带头振兴乡村的好人选

涟源市古塘乡麦塘村山地贫瘠,许多村民外出打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小孩。一段时期,村里管理比较薄弱,组织比较涣散。2002年春节,在外地经营手工艺品的退役军人吴方才回乡过年,乡党委找到他,想推荐他参选村支书,带领村民致富。“咱们这个穷山沟,致富哪有那么容易?”吴方才的家人得知此事后并不支持。但吴方才不这么想———自己虽然退伍了,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早已深深印刻在心里。

吴方才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村风,并着手改造村里的基础设施。他筹来资金,带着乡亲们一起架电线杆,不到一周就让村里通了电。接下来,吴方才将自家祖传的“梅山棕编”技艺传授给村民,教会他们致富的本领。他的第一个“徒弟”是村里因病致贫的低保户刘建春,在吴方才手把手传授下,肯吃苦的刘建春练成编棕高手,不仅脱了贫,还成为涟源市的致富明星。在村民的支持下,吴方才一干就是17年。他的事迹传开后,引起涟源市委市政府的思考:涟源市有6.9万余名退役军人,在农村“空心化”、村干部老龄化,建设新农村急需骨干力量的情况下,如何用好退役军人这笔“宝贵财富”?

2016年涟源市经过研究,决定选派110名退役军人(其中27人担任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到全市贫困程度较深的村庄帮扶。这既是对退役军人的信任,更是对退役军人的考验。涟源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杰告诉笔者:“退役军人政治上可靠,不怕苦、不怕累,敢试敢闯,是带头振兴乡村的好人选。”

退役军人不完成脱贫任务决不收兵

3年前,退役军人颜培来到涟源市赵家村任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首次探访贫困户就吃了闭门羹。这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家庭———一个老人带着两个孙子。老人不愿开口,他一连三次走访都“碰壁”。趁着周末休息,他发动妻子、儿子一起来村里做工作。一进老人家,活泼的儿子立刻与老人的两个孙子玩到了一起,妻子则和老人拉起了家常。最后老人终于打开心扉,道出家里的实际情况。一户、两户、三户……他用真情与耐心,敲开一家家贫困户的大门,了解致贫原因、掌握群众所需。接下来,又定下脱贫方案:这里自然条件不适合发展种植业,那就上马养殖业。经过调研,终于找到发展养鸡脱贫这条好路子。

贫困户梁军过去外出务工,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后来妻子身体不好,两个孩子又年幼,梁军只得留在家里。没了收入,生活陷入困境,梁军脱贫的意愿十分强烈。2018年,梁军在颜培的帮助下,开始养殖涟源鸡,当年纯收入达到5万多元。今年,梁军计划扩大养殖规模,成立养鸡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奔小康。

2017年到七星街镇新民村任扶贫队长的刘庆,也是一名退役军人。为方便走访贫困家庭,他用画作战图的办法,画了一幅村级贫困户地图。他还自费带领村干部赴长沙学习,并引进台湾红薯等特色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同时,刘庆瞄准油茶的产业前景,在村里成立合作社,发展油茶林800亩,想方设法让这个穷地方脱了贫。

“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这句话已成为赵家村村民对退役军人的普遍印象。

退役军人有能力挑起村级基层组织建设重担

退役军人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表现,进一步引发当地政府的思考。去年,涟源市军地领导就“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决定大力发挥退役军人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涟源市委制定出台《关于加强选拔培养村级后备人才的通知》等文件,推进实施退役军人担任村(社区)干部培养工程,明确要求各级要注重从符合选举规定条件的退役军人党员中推荐村(社区)“两委”成员提名人选,并预先做好选拔、培养工作。目前,该市村(社区)“两委”中有245名退役军人,其中担任村支书的44人,担任村主任的26人,退役军人村干部占比达40%。涟源市委书记谢学龙告诉笔者:“当前正值乡村振兴起步期、改革攻坚关键期、精准扶贫攻坚期,迫切需要讲政治、有能力的人挑起重担。退役军人政治觉悟高、作风过硬、执行力强,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的重要力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