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之约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燕燕 朱广平责任编辑:尚晓敏
2020-03-02 08:25

蒋小娟如约见到同窗好友吴娅利,是在武汉抗疫一线。那天是2020年2月2日,人们口口相传的少见的“对称日”。虽然,除夕出征,她们便同在陆军军医大学援鄂医疗队,这一段却难得见上一面。

吴娅利身在医疗队的指挥协调组,负责的是物资管理,作为大学机关参谋的机灵干练在这个特殊战场的关键战位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毕竟,“零感染、打胜仗”很抽象,落实下来,依靠的是大大小小的环节和细节的支撑——每件事,都要尽可能做到满分。在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军队之前,医疗队对口支援的是金银潭医院。这是此次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主体骨干医院,收治的全部是确诊患者,算得上是抗击“新冠”的最前线。在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的帮助下,陆军军医大学援鄂医疗队正式接管两个病区,战场的沸点迅速来临。1月26日,武汉下着小雨,第一批72名病人转运到达,战斗正式打响。夜深了,从一线下来的医疗队员,有的因为防护衣物湿透来领取换洗衣物,有的因为加班加点错过饭点来领单兵自热食品。吴娅利像一只陀螺,忙得团团转。

蒋小娟是医疗队驻守“黄区”的一名护理骨干。“红区”是污染区,“黄区”是半污染区,“绿区”是清洁区,这是来自2014年“援利抗埃”的经验。从彝良抗震救灾到援利(利比里亚)抗埃(埃博拉病毒),蒋小娟曾在危急现场一次次用针尖架起生命的通道。除夕夜出征到达武汉后,开展感染防护岗前培训、熟悉金银潭医院护士站系统、接管医院、接诊首批病人……蒋小娟几乎连轴转。1月26日,特殊战场硝烟四起,蒋小娟和同组护理姐妹在“黄区”携手战斗。如果说病人所在的“红区”是前线,那么“黄区”就是后卫。战斗打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把病人入院流程捋顺,这件事从当天下午3点多一直干到晚上10点多。除了安排和处理病人的医嘱、备药,给“红区”传送药品器械,还要梳理工作流程供下一班接替的战友参考,制作护理病历模版,联系污染区、清洁区工作人员协调患者各项事件。这些,统统都在蒋小娟的工作范围之内。

出征伊始,“迷彩女兵”和“红衣女孩”拥抱告别的照片便开始在网络上刷屏。看到吴娅利和女儿的这张照片时,有着同样经历的蒋小娟也热泪盈眶。她拿起手机,发了一条信息给吴娅利:“我们继续春节的相约,只不过目的地不是哈尔滨,而是武汉!”

其实,一场对孩子们的共同爽约,先于这次“战场之约”。

2020年1月初,蒋小娟和吴娅利就说好要带孩子们去哈尔滨玩。不仅孩子们对雪乡之旅充满期待,两个“大顽童”也是兴致勃勃,早早订好了机票酒店,买了一堆保暖用品,厚厚的羽绒服、雪地靴、帽子、手套、暖宝宝……两个孩子天天期盼着在雪地里玩一次“冰雪奇缘”。

疫情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1月22日,医院下发文件,蒋小娟将作为防控组成员,负责中心医务人员感染相关防控技术及救治技术的培训。至此,曾多次一线作战的蒋小娟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我不能离开!这是蒋小娟的第一个反应。

决定立即退票的蒋小娟随即联系了吴娅利,请她和家人帮忙带上自己的女儿去哈尔滨。退票后,她迅速写下一封请战书发给领导:我随时待命!尽管,2016年因为“军改”需要,蒋小娟已经主动自主择业并在医院返聘,但一身军装一直穿在心上。

除夕那天,蒋小娟给自己排了个班,从除夕凌晨3点到下午2点半。当天上午10点多,吴娅利打来电话,和蒋小娟一样,她也决定留守重庆。两个小时后,蒋小娟接到命令,她被抽组成为军队支援武汉医疗队的第一批队员。

“收到!”那一声回答铿锵有力。

最伤心的莫过于孩子们了。蒋小娟的孩子哭着迭声追问妈妈什么时候能回来。而吴娅利的女儿还不到8岁,自然更舍不得妈妈。除夕傍晚,原本在外婆家包饺子等妈妈吃年夜饭的女儿得知消息后匆匆赶回来。推门进家,鞋都没脱,在浴室门口拉住刚洗完头发的妈妈,嘴一撇就哭了。而吴娅利不想被女儿带哭,悄然侧过了脸。不想,母女俩的这一幕,却被孩子爸爸用手机抓拍下来,后来成为微信朋友圈迅速刷屏的照片。

“宝贝,你不要哭,妈妈很快回来!”一位女军人出征前捧起女儿小脸的那一幕,感动了无数国人。

相约的见面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容易,2月2日见到吴娅利之前的整整一个星期,蒋小娟在战斗中左冲右突。

“第一轮,一下子就是30多个患者的医嘱、备药,始料未及。”之前预定的时间内,“黄区”战士们压根不能撤出战斗,没时间喝水吃饭甚至上厕所。长时间戴着护目镜和防护口罩,鼻梁和面部从一点点加深的压痕直到压出水泡破了皮,匆忙中的蒋小娟竟没有觉察。等到换班时脱下防护服,她才感到压痕处隐隐作痛。

第二天在进入“黄区”前,蒋小娟别出心裁地在鼻梁和两侧苹果肌贴上创可贴,她还提醒同事们提前做好防护措施。病房运转的第二天,蒋小娟原定的工作时间是上午8点至中午12点共4个小时。可到了交接班时间,战斗的激烈程度又让她不能按时撤出战斗。于是,将近7个小时之后,即使是创可贴,也依然不能抵挡护目镜防护口罩带来的顽固压伤。

病情变化如战场态势。“黄区”最令人紧张的是骤然响起的电话铃声。铃声如战斗号令,接起,必将面对危重病人不可预知的病情变化,以及新的医嘱和配药安排,一切更要快。

一周的时间内,蒋小娟开动脑筋解决了许多“麻烦”。比如,护目镜总被因冷热不均生起的一层“雾气”笼罩,戴上没多久看东西便朦朦胧胧。这样下去可不行!蒋小娟尝试了许多办法,最终发现某个牌子的洗手液擦拭镜片,就能祛除可恶的雾气。

2月2日再见吴娅利,也是因为蒋小娟再度滞留战场最终误了饭点。“闺蜜”贴心地递给蒋小娟一盒自热小火锅。是嘛,重庆女娃就好这一口。两人相视一笑,瞧,咱俩终于如约会面了。

当年在军医大学读书时,同学们便有一个共识:作为军人,终其一生不上战场是遗憾的,当时大家还曾立下过战场之约。今天,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相逢,昔日的同窗成为了今天的战友。短短几分钟的相见,吴娅利和蒋小娟都看到了彼此的疲惫,也看到了写在眼中的理解和鼓励。任务在身,两人互相做了个加油的手势,又匆匆告别,走向了各自的战位。

本文刊于2月24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专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