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的身影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林美娜 孙兴维责任编辑:尚晓敏
2020-02-28 10:34

“隔着厚厚的防护服,我们看不见你的美丽容颜,唯见你无畏冲锋的身影,你是‘最美逆行者’”。严实的防护服、专业的口罩和护目镜,四周弥漫着浓重的消毒水味道……当战友用笔在防护服背后写上“二病区卢武生”6个字的时候,卢武生在这里成了众多网友心中的“你”。

在火神山医院,他又找到了当年在“小汤山”那种熟悉的感觉,觉得自己又回到了那个曾经熟悉的“战场”。

“神兵天降火神山!”2月2日,空军出动8架大型运输机千里机动,满载着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和物资装备,“增兵”武汉,陆续抵达“火神山”,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卢武生就是其中之一。

“抗击疫情是一场激烈的战斗,更是一场精神与意志的淬炼”。向疫情宣战,白衣战士责无旁贷,卢武生无所畏惧,但对厚厚的三层防护服,他从心里一直蛮“排斥”的,因为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加上马不停蹄地在病区里穿梭忙碌,身上不一会儿就会湿透。口罩和面罩紧紧地将脸包裹着,他觉得自己时常呼吸不畅,有时越着急越是喘不过气来。

“灾难来临,人民军队就是铜墙铁壁!”面对患者急切的期盼,再大的困难也得上!刚抵达“阵地”,队伍立即进入临战培训,练得最多的就是穿、脱防护服。头戴3层帽子,身穿3层防护服,手戴3双手套,还有N95口罩和1个防护眼镜,脚上除了隔离鞋以外,还得加上两层鞋套,把人裹得像个“粽子”一样密不透风。他还试着将整个脸都浸入装满水的脸盆,卡着表,反复练肺活量。

2月4日上午,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患者,抗击疫情、救治患者的“战斗”正式打响。尽管有心理准备,前期也做足了“功课”,但是当他一步步走进被医护人员称为“红区”的烈性感染区时,他的呼吸又不争气地急促起来,汗水在防护服里慢慢渗透,护目镜上也变得模糊起来。

“平常心,慢呼吸,莫着急。”他在心里一遍遍地安抚自己,渐渐地呼吸变得平稳下来,他暗自高兴,知道自己已成功迈过了那道“坎”。

当天病区接连收治了5名患者,他经管的一名患者高烧39℃,心跳每分钟150次,呼吸急促,一送进来病情就十分危急。他和战友们立即组织抢救。因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再加上连续高强度工作体力透支,在为病人胸外按压时,他刚上手就感觉喘不过气来,有一种要窒息的感觉,连拿一块纱布都感到很吃力,汗水把护目镜弄得一片模糊,几乎看不清眼前的东西。

窒息、眩晕,他觉得自己真的快撑不住了,但人命关天,绝不能让鲜活的生命在他手中被死神夺走。就这样他一直咬牙坚持,40分钟后,病人终于缓过来了。

他刚长舒一口气,另一名患者因高烧变得焦躁不安,连声问:“医生,我是不是快不行了?”为了让愈发焦躁不安的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卢武生告诉自己,越是患者焦急,自己越要心平气和。一遍遍耐心细致地给他讲解病情,慢慢安抚情绪,帮他建立信心,一边为他进行综合降温。一个小时后,患者逐渐平静下来:“你是军队的专家,有你们在,我放心!”

17年前,他就是小汤山医院抗击非典医护人员中的一员。

2003年4月30日,他与医院的43名战友带着这份“最美逆行”的悲壮和担当,飞抵北京。第一次给患者气管插管,他的心“咚咚咚”地快跳出来了,手也一直在抖。怕归怕,但看到那一双双充满求生欲望的眼睛,有危险也要硬着头皮上。他在心里一遍遍告诫自己,要胆大心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

一天晚上,病区紧急收治了4名危重病人,他们是亲姐弟,一家人交叉感染,其中最小的弟弟病情最重,把四姐弟安顿好后已是次日凌晨两点多了。他与战友们累得筋疲力尽,瘫坐在地上。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一天下来,连内衣都湿透了,鞋子里都能倒出水。

经过50多天的忘我奋战、精心救治,他们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出色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创造了世界上最低病死率、全体医护人员无一感染的“小汤山奇迹”。

“卢主任该下班了,辛苦了。”抬起头,他才发现时针已经指向早上8点,火神山医院换班的战友已提前赶到。卢武生摘下面罩和口罩,脱下厚厚的防护服,对着镜子看着自己,头发全湿,脸颊和鼻梁上留着红红的压痕。他给了自己一个微笑:一夜的忙碌,值!

本文刊于2月21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专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