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声里的岁月静好
■代江涛
他又在那里,似乎从我搬到这里开始他就在,像他身旁那棵老银杏树一般伫立在那儿。秋后的银杏已经黄了,颜色很亮,落在他身上仿佛就像是长回了树干上。
他又在那儿吹他那把很旧的口琴。口琴到底有多旧,我想没有人知道,或许和那棵老银杏树的年龄一般长,反正无法考究。不过至少有一点,它很亮,以至于能穿过一条马路,把阳光反射进我的眼里,我微微闭了一下眼,将目光再次落在那把口琴上。的确,它太旧了,表面被岁月的风尘磨出了许多痕迹,口琴的音色也仿佛在诉说着它的年纪,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讲述一个很久远的故事。
我准备拉上窗帘,轻移目光,他和那把口琴真的不搭。他很年轻,也许比我大了一些,我暗暗把他的样子记在脑海里,还有他手里的那把旧口琴。
他就这样迎着初晨的阳光,站在那棵银杏树下吹奏着那首反复循环的曲子。曲子很激昂,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这首曲子更适合唢呐、小号这类的乐器,而不是口琴。
终于,一个偶然的相遇,让我更加仔细地观察到他和那把口琴。
一天,他手拿那把口琴,一如既往地朝着银杏树的那个方向走去。迎面擦肩的刹那,一股浓浓的烟草味道在空气中弥散开来,顺着秋天的凉意溜入我的鼻腔,我下意识地嗅了嗅,目光顺着远去的烟草味落在他的背影上。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瘦长。
铿锵的琴音开始激烈地撞击秋风,击落一片片金黄的银杏叶,这一次,我没有再从那一小格窗户远远地观望,而是靠着他身后另一棵银杏,这棵银杏明显小得多,有些叶子还没有泛黄。就这样,我不自禁地开始打量他,五官很平常,短而密的平头给人一种刚正的初印象,那坚毅的眼神透露着延绵不穷的故事。
他平淡地从口袋里抽出一个用干净手帕包着的东西,握在手里,亲吻一下再熟练地打开,里面静静地躺着那把旧口琴。口琴不属于平时正规演奏的型号,稍短一些,和手掌一般长,口琴的两端有许多细小的斑点,看不出是怎么造成的,也许是受别的尖锐物摩擦所致。口琴吹奏部位的上片金属被磨得很光滑,显然是长期用嘴唇滑动的缘故,吹奏部位的后方有几处也是光滑的,那应该是手指所握的部位,而且,似乎只是一个人用同一种方式握琴和吹同一首曲子才能磨出如此泾渭分明的痕迹。当他把口琴放到嘴边,我又看到,口琴上片的一端有一处特别明显的标记,阳光的直射让我看不清那里印着什么,但给我一种感觉,那是一个故事的开始。
很多人都听过各种各样的音乐会,也曾见识过许多知名乐器演奏家的表演。我曾有幸听过一场著名指挥家指挥的交响音乐会,各种乐器的音响在环绕式的声场中流动、聚拢、放大,气势也渲染得更加恢弘。出了音乐厅,我的耳膜似乎依然在震动,却已然回忆不起音乐的旋律。而他演奏的虽然只是一首并不复杂的乐曲,却拨动了我的心弦。
他的演奏已经接近尾声。我当然知道,如果不是他这些时日来不断重复演奏这首曲子,我对这首曲子不会这么熟悉。不知不觉间,我的手心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液。
他走远了,在他转身的那一刹那,风好似渐渐小了,寒意也减退了许多。
之后的好几天,他再没有出现在那棵树下了。他究竟去了哪里?他的行踪仿佛成了一个谜,一个解不开的谜,如他的曲子一般。有人说:“他从北边来,大概是去年冬天,或者是今年春天,总之来了一段时间了,他很少和人讲话。老奶奶说他人不错,上次还帮她扛了两袋米咧。”
接连几天雨很大,说实话,我很少遇见过如此大的雨,新闻上也连续报了好几天的暴雨预警,甚至有些城市路面积水影响交通。也在那天,我又看到了他。只不过,这一次,他不在那棵银杏树下,而是在小小的电视屏幕上:“在抢救传染病人的战役中,他连续奋战,不幸被感染,以身殉职……”下一个镜头,打乱了我所有思绪,那是一张照片,一张军人的照片,这副五官,我太熟悉了,是他!刚正的面孔,坚毅的目光,银杏树一般黝黑的皮肤,眼睛里似乎还包含着那天的阳光,很亮。
原来死亡,离我很近。后来,我在报纸上又看到了这则新闻,只不过报纸上比电视上多了一张照片,是那把旧口琴。没有了手帕的包裹,历经风雨后的口琴没有了当初在他手里时的那种干净,布满污垢。但我觉得,它依然很干净,干净到我能看清上面被唇指摩擦出的痕迹,干净到我能看清当初那个标志的样子,那是一个标志着希望和力量的图案,图案的旁边只有四个字——中国武警!
很多年以后,我成了他,就像当初我从阳台到他身后那棵银杏树下一样,我也终于知道了那首曲子的名字——《当那一天来临》。歌里有一句歌词这样唱道:“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鸽哨声伴着起床号音,但是这世界并不安宁,和平年代也有激荡的风云。”
他不会再在那棵老银杏树下吹着他那把旧口琴,但那棵银杏树依然在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的轮回里伫立,伫立在这和平的岁月里。这静好的岁月里,有从那把旧口琴里流淌出的激昂旋律。
作者简介:男,1992年生于四川达州,2011年入伍,现任职于武警安徽总队;曾发表中篇小说《新兵谣》、报告文学《刻在云端上的忠诚》《大山深处守卫兵》、散文《生命原本如此动人》《无名草》等,出版有散文集《微风过处》《时光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