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的凌晨,古城西安,寒冷的西北风正起劲地刮着。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夜的安宁。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宋立强拿起电话,话筒里传来医务科参谋简单而急促的命令:请你通知科室队员,尽快做好今天出征武汉、参加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准备。放下电话,宋立强感受到大战来临之前的紧张和兴奋。
看样子,疫情来得比想象中更加迅猛。宋立强马上行动起来,通知科室队员,并开始做出征前的物品准备和工作谋划。之前的家庭计划也要随之改变,预订的年夜饭要退掉。他原计划初一初二值完班后,与妻子女儿到海南与岳父岳母共度假期,现在只能改签机票,让女儿一个人过去了。一通忙碌完毕,离天亮还有两个多小时,他干脆盖上大衣在沙发上休息一下。一合眼,竟很快进入了梦乡。
2003年一场较大疫情爆发,宋立强光荣地参加了西京医院抗击非典医疗队。在学校办公大楼举行完誓师大会,队员们即刻登车出发。当时大家对非典存有恐惧,送行的队伍中不时传来哭声与叮嘱声。那时他刚刚成家,爱人在日本留学,所以没有家人为他送行,他第一个轻松地上了汽车。坐在车窗边,他凝视着送行的人群中那些热烈的握手、拥抱、敬礼,年轻的心也为之激荡。
从那次抗击疫情的记忆中回过神来,天际已经露出淡青色的光亮。宋立强翻身起来,简单收拾后走出家门。天空阴沉沉的,冷飕飕的西北风在耳边呼啸。宋立强主管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他要在出征之前,完成查房,做好交班。病人逐个查访完,宋立强对接手的医生交代了每一位病人的关注重点和治疗方案。这时,墙上的时钟已经指向9点钟。
这一次驰援武汉救治感染患者,呼吸科一共抽调了6个人,3名医生和3名护士,都是符合参战标准、医疗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身强力壮的医护人员。在医疗队组成任命大会上,宋立强被任命为西京医院医疗队重症病房医疗组副组长。
中午,宋立强回到家,告诉正在学习的女儿宋美伦,自己已接受任务,马上出征武汉。宋美伦今年15岁了,在西安交通大学附中上初三,正处于既懂事又叛逆的年龄。她听后,没有明显表示出失望,只是叹了一口气说:你们忙你们的,我自己玩自己的。父母都是军人,又都是医生,工作很忙,因而,她从小练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宋立强听了笑着说,还是美伦理解爸爸妈妈,等降住了武汉的冠状病毒这个恶魔,我们一家找个饭店好好地吃个团圆饭。
华灯初上。霓虹灯下,空军军医大学校园内,由西京医院、唐都医院、第986医院组成的医疗队前往学校集结,参加学校组织的出征动员大会。这一次出征,宋立强不再是单身,有妻子的温柔叮咛,有女儿暖心的祝福;这一次他不再是年轻的队员,他是重症监护组的副组长,担负着救治病人、保护好医护人员的重任;这一次,他没有第一个登车,而是待全体队员登车完毕后才上车。看着送行的人群,看着在人群中挥手送行的爱人和孩子,他心里暖融融的。
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应队员们的要求,宋立强与大家交流了一下2003年抗击疫情和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的心得体会。他深有感触地说,参加医疗救援重大军事行动,不仅丰富了我人生的阅历,还让我对传染性肺炎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联合作战的锤炼,不仅增强了我对团队精神的理解,还让我对家庭的爱有了更真切的体验。等打赢这场硬仗后,你们会真正体会到我的感受。
飞机降落武汉时,离新年的钟声敲响还有一会儿。当他们装卸完医疗器械和随身携带的物资驶入武汉城区时,这座城市没了往日的车水马龙,似乎连浩荡的长江也少了往日的欢畅。
大年初一,当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赶到指定的临时营地时,武昌医院的领导也赶了过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希望他们尽快接管重症监护病房和相关科室。疫情危急,但宋立强深知,战胜新型冠状病毒既是攻防战,也是拉锯战,战胜它的第一招,并不是看我们亮出的矛有多么锋利,而是要先看我们的盾牌是否坚不可摧。只有先做好自身防护,医疗队才是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团队。按照医疗小组的分工,他担任一百多名医疗队员的保健医生。
正月初三的清晨,武昌细雨霏霏,潮湿阴冷。经过两天的紧张培训和细致周密的前期准备,穿着全副防护装备的150名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员正式进驻武昌医院。宋立强与他的重症医疗组团队正式接管了武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当时,重症病房住着14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几名男性,十多名女性。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有普通重症患者,也有其他特殊病史患者,其中有4名患者病情极为严重,有2名患者靠插管呼吸,还有2名患者上了无创呼吸机和湿化高流氧治疗仪。在查完房后,宋立强进行综合判断,制定了因人因病情进行治疗的细致方案。一个高明的医生,对症用药是前提,而调动病人的精神和情绪是不可缺少的辅助。他要求每一位医生护士要面带微笑地主动与病人沟通,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安抚和疏导,鼓励他们树立与新型冠状病毒作斗争的信心。解放军医疗队专家到来之后,高效专业的治疗、认真负责的态度让一个个正在艰难地与病魔抗争的重症患者眼睛里绽放出希望的光芒。
在这场战争中,敌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可它们却无处不在。与如此狡猾的新型冠状病毒作斗争,仅有一身的防病毒铠甲还不够,还必须在心理和生理上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医疗队员们每天都在以顽强的毅力挑战着自己的生理承受极限。每人一个班4个小时,要求尽量做到不上厕所,尽最大的忍耐力不喝水、少吃饭。不透气的防护服常常让他们大汗淋漓,最里面的一层手术服湿得能拧出水来;面罩和眼罩因为说话和呼吸,极容易起雾,严重影响视线。雾气凝结成水珠,流淌在脸颊上、脖颈里,不仅冰凉,而且刺痒。无论多么痒,大家都不能伸手去挠,只能以极大的耐力咬牙硬忍着。
4个小时的工作结束了,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脱衣程序及消杀清洁处理,才能走出病房。来到空旷的室外,戴着口罩的队员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连续做几次深长的呼吸,让新鲜的空气进入自己的肺腔,把憋久了的浊气吐出。这时,他们发青发黄的脸色才慢慢有了一丝红润,没有人诉苦,没有人抱怨,互相望向对方的眼神里充满了安慰和鼓励。这种感觉,没有切身体会的人是很难感知和体味的。
连日的阴雨天让人感到彻骨的寒冷。时间已接近凌晨,劳累了一天的队员们按时就寝。208房的灯光依然亮着,尽管疲惫不堪,可救死扶伤的紧迫需要和战胜病毒的责任让宋立强夜不能寐。他披着棉大衣,开始了挑灯夜战。通过几天的临床实践,他深感呼吸支持技术是救治危重症患者的关键所在。他根据新病房的设备与品牌型号,连夜编写《呼吸机及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技术的操作规范》《传染性气道管理要点》,以规范治疗操作,提高科学救治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在短暂的几天时间里,大部分重症患者的病情逐渐趋于平稳,4名重症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有2人转出重症监护病房。
1月28日那天是正月初四,连续4天一直处于绵绵细雨中的武汉终于放晴。一阵春风拂过,金灿灿的阳光普照大地。经过军地医护人员并肩作战、精准施治,这一天,有两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复查肺部CT显示病灶明显吸收,核酸检测呈现阴性,可以出院。武昌医院和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为出院患者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送行仪式。在与两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愈患者告别的那一刹那,宋立强眼眶里溢满了泪水。两名治愈患者诚挚的感谢和喜悦的泪水,让宋立强和他的队员们充满了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信心和决心。
当天晚上,宋立强正在房间里整理着白天的治疗心得,手机收到了女儿宋美伦发来的微信。“亲爱的爸爸:在得知您被派往武汉进行救助时,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既担心又敬佩。看到您在收到通知的前一秒还在休息,后一秒立刻开始准备,没有一丝犹豫。我想,这应该就是军人的干练作风。那天,全副武装后的您急匆匆地冲出家门,只留了一句‘没事,别担心’。其实您走后,我和妈妈的心一直悬着,直到看见您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的身影,才渐渐松了一口气。我向您致敬!”信不长,字不多,却让宋立强倍感温暖与欣慰。
宋立强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回复说:我的宝贝女儿,看了你的来信,爸爸非常欣慰和骄傲,女儿长大了、懂事了,有了家国情怀。你放心,爸爸一定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救治更多的病人,直到最终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这个恶魔……
救治工作有序进行。宋立强每天除了正常工作,他还要进行病历收集,经验总结。根据治疗需要,他眼下正在撰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殊医疗设备操作规程》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诊断基本原则》,他希望尽早写好,为整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科学蓝本。
大年初六,是武汉连续第三个晴天。宋立强伫立窗前,翠绿的樟树中有几只正在嬉戏的小鸟。手机突然嘟嘟响了几声,他打开一看,是女儿宋美伦发来的微信。女儿问他:爸爸,你们什么时候能够战胜瘟疫,从武汉凯旋?宋立强脑海里突然冒出他最喜爱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立刻将这首诗回了过去。
很快手机屏幕上有了女儿宋美伦的回复:爸爸,真英雄。后面缀着3个点赞微笑。宋立强嘴角上扬,眼角发热,他抬头望向远方,绚丽的落霞正为武汉渲染出一分别样的美丽。
本文刊于2月7日解放军报 “长征副刊”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