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中国军网记者一行来到大凉山深处,驱车走进打古洛村。该村为高寒山区彝族聚居村,也是四川省凉山军分区定点帮扶村。
沿途风景。伍行健摄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自古以来这里交通闭塞,形同“孤岛”,举目都是走不尽的路、翻不尽的山。在崇山峻岭间穿梭,我们一路见到的是高山峡谷、云雾缭绕,还有树木上挂着的闪亮雾凇,可谓美则美矣!但一旦望向窗外,便是万丈深渊、一眼见不到底的深谷,心中不免一阵颤粟。
根据资料介绍,丙底乡打古洛村,位于凉山州金阳县西北部,海拔2286米,全村352户149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4户997人,贫困程度较深。
打古洛村卫星地图。资料图
喜看新的变化
顺着进村的主路向前行驶,记者看到路边竖着一堵碑墙,用彝汉双语写着“彝海结盟”四个大字。
打古洛村“彝海结盟”碑墙。伍行健摄
凉山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彝海结盟”的故事在当地几乎妇孺皆知。1935年5月,长征途中的红军为了摆脱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堵,渡过金沙江取道四川凉山地区。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长期对彝族人民实行残酷压迫,民族隔阂较深。红军进入彝族区后坚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无论受到何种困难和刁难,都坚持不伤害彝族同胞。这一切,彝族同胞都看在眼里,彝族头人小叶丹深受感动,支持军民结盟一起抗击国民党反动派。当时的红军参谋长刘伯承和小叶丹在彝海歃血为盟,彝族人民送红军踏上新的征途,近万名彝族青年参加了红军,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然而,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多少年来却一直为贫穷所困扰。曾有媒体这样评价:“如果将脱贫攻坚比作一个通关游戏,那么四川的凉山州绝对是全S级难度的存在。”由此可见打古洛村的贫困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一直牵挂大凉山,牵挂彝族群众。”“革命年代,彝族同胞为红军长征作出了巨大贡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我们一定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2015年,凉山军分区主动申请对口帮扶打古洛村;2018年,广东省佛山市也参与了该村援建任务。5年来打古洛村有哪些新变化?请随记者的脚步走起。
晨曦中的打古洛村。丰国军供图
一进村,我们就看到一排排白墙黑瓦的新居,房顶上还配有太阳能热水器。
走进正在上大学的文古科吉新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有沙发、桌椅、橱柜等家具一应俱全。文古科吉的两个弟弟一个坐在桌子前认真写作业,一个正站在电视前津津有味地看动画片,一切都显那样和谐而美好。
听说打古洛村的畜牧业以养羊为主,我们却没有在小院里看到羊,于是提出了这一疑问。
“羊都在旧屋里呢。”文古科吉解释说,“现在乡亲们都搬到了山下的新房,旧屋现在主要用来养羊、养牛啊。以前人畜混居,人和动物住在一块别提多脏了。现在牲畜和人分开住了,卫生条件改善了,人身上也没有奇奇怪怪的味道了。”
“旧屋拆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就在那边。” 文古科吉朝着山上指去。
此时正是黄昏时分,从山脚下往上看,十几个低矮的土胚房稀稀拉拉掩映在落日的余晖里,几乎与背景色的大山融为一体,但却与山下白墙黑瓦的新居形成了鲜明对比。
视频《半山腰扫视凉山打古洛村,旧屋新居对比明显》
望着半山腰的旧屋,记者感叹道:“房子建这么高,平时你们出个门都得爬上爬下的吧?” 文古科吉说:“是啊,所以上了年纪的老人一般都不愿意外出,一不小心就摔骨折了。特别下雪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法出门。”
“搬进新家后,我们的生活更方便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多了。”当被问及生活中的新变化时,文古科吉的奶奶笑呵呵地说。
“新变化?在我看来最大的变化是交通改善了。你们进来那条路,就是我们村的‘产业路’。以前的时候啊,路面凸凹不平,路基松软狭窄,搬运生活物资什么的,得靠人背马驮,经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我把自家种的土豆背到集市上卖,每斤才卖6毛钱。而路刚通没两天,就有加工企业开车上门收购土豆,每斤能卖到一块多钱。”文古科吉的妈妈自豪地说。
据了解,2015年初,军分区领导来到打古洛村调研时了解到,交通不畅是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拦路虎”,当即决定帮助村民新建进村水泥路。为让这条路成为爱民路、致富路,军分区先期联系凉山彝族自治州交通局规划设计,3次更改建设方案,还主动协调道路建设资金150万元,没让群众掏一分钱。一些村民说,这条水泥路不仅方便了村民,也为由本村经过的昭觉县5个乡村民带来了便利,十里八村都叫好啊!
军分区的同志介绍,如今凉山州乡镇和村道路通畅率达99%以上,交通条件比起以前有了极大改善。
“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标尺。从所走访的情况看,吃穿已不成问题,家家都存有粮食、挂有腊肉,马铃薯、玉米、荞麦是自家生产的,面粉、大米则是从外面买来的。凉山彝族群众过去缺衣少被,现在人人都有几身换洗衣服,逢年过节或客人来了,都要换上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
打古洛村村民家的腌鱼、腊肉。乔楠楠摄
另外,是否脱贫奔康,关键看有没有稳定的收入。据了解,畜牧业和外出务工收入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可以根据家庭情况申请享受低保政策;老人可以领取养老金和高龄补贴,残疾人另有专项补贴,算下来也能达到脱贫的最低收入标准。
点亮助学之灯
得知文古科吉的父亲在他高考前因病去世,我问他:“你们上学有困难吗?” 文古科吉说:“我两个弟弟在丙底乡中心小学寄宿,吃住都由政府负担,每人还发了校服,上学不花钱。家庭主要支出还是我的学费及生活费,不过我们家有建档立卡户,这个卡有很多优惠政策,比如我每年都有4000元助学金,还有助学贷款……”
“要想致富奔小康,先送孩子去学堂。”在村路边上赫然树立着这样一段宣传牌,这既是打古洛村村民多年的心声期盼,也是军分区帮扶这个村的一个重要指向。
打古洛村第一书记丰国军介绍说,为鼓励贫困学子努力读书,军分区帮助这个村建起了学校,并为每名学生添置了校服,从2019年开始每年提供一批助学赞助资金,对考上大学本科、专科和中专的学生给予现金奖励,为考上大学本科每人奖励2000元、考上大学专科的奖励1500元、考上中专的每人奖励1000元。军分区还组织团以上领导干部与贫困家庭学生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每人每年拿出一定数额助学支金,确保他们不因贫困而辍学。
军分区在打古洛村举办捐资助学仪式。丰国军供图
在村里走访时,一户人家的门口站着两个约摸四五岁的小男孩,看到生人特别害羞,红着脸低下了头。我问他们:“家里有大人吗?”他们这才抬起头来,眨巴着乌黑的大眼睛,笑着用手指了指院子。
他们居然能听懂汉语。在凉山州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多数年长的人听不懂也不会说汉语,很难与外界沟通,一路上少不了当地年轻人帮忙翻译。
丰书记帮我们解答了疑惑:“村里一些年长的人只会说彝语,但是村里上过学前班的孩子,都可以当‘翻译’。15年免费教育在我们凉山州已全面实施,为什么是15年呢?因为包含3年幼教。为帮助彝族孩子学前学会普通话,绝大多数村办起了幼教点,老师都是从城里来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学前就学会普通话’。”
打古洛村的小朋友欢度“六一”儿童节。丰国军供图
为什么学前教育阶段就要学会普通话呢?
原来,在凉山深度贫困地区,学龄儿童汉语不过关,上课听不懂,就会出现跟不上,厌学、弃学、辍学,甚至年青人不愿外出务工的现象。
教育改变未来。记者欣喜地了解到,为解决贫困边远山区学前儿童教育问题,从2018年5月起,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和四川省在凉山州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试点行动。该行动目的是帮助凉山幼儿在学前阶段夯实今后学习和与外界沟通的语言基础,解决民族地区学前儿童进入义务教育后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的现实问题,以帮助他们顺利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为升入高中、升入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不禁感慨:“教育,果然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我们相信,扶贫先扶智,解决了凉山学前儿童教育问题,凉山的未来一定会充满希望。
凉山州一处支教点的墙上写着“我们都是彝家娃,彝话普通话顶呱呱”。乔楠楠摄
产业助力扶贫
记者打算去山上的老房子看看村民养的羊。随机走进一处老院子,正巧碰见一个中年男人正在赶羊入圈:他穿着黑色运动裤,戴着一只彝族风格的银耳环,现代与传统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并存。看到我们,一个大大的友好的笑容在他的脸上绽放开来。这样的笑容并不少见,在打古洛村,我们一路收到了太多这样的笑容,无论男女老幼。
他家的大羊小羊加起来有十几只,黑的、白的、灰的……一只只都特别肥,难怪他笑得那么开心呢。
吉克家的小肥羊。乔楠楠摄
戴银耳环的男人叫吉克,他告诉我们,他能有这么多羊,多亏了凉山军分区的“借羊还羊”活动。
原来,为了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军分区采取“借羊还羊”的模式,发展养羊产业。通过签订协议,约定军分区、村委会和“借羊”村民三方权责。2018 年,军分区投入30余万元向20户建档立卡家庭购买了130头种羊;2019年10月,130头羊全部归还,村委会又将种羊“借”给了25户贫困户。
吉克讲了他靠养羊致富的故事:“2015年4月,军分区给我家送来2头羊。没几天,我就宰了一只来款待客人。后来,军分区一位领导来看我养的羊,那天下着雨,他还在路上摔了一跤,衣服上满是泥,手也擦破了好大一块。他问我羊怎么只有一只了,我撒谎说得病死了。他连忙叫来兽医检查这只羊,并向我讲了很多道理。从那天以后,我就决定按他说的,好好养羊,转变观念,不讲排场。没多久,母羊生下了3只小羊。在我的精心呵护下,3只长得都很好。就这样,我靠一只种羊,发展到现在20多只……”
军分区帮扶打古洛村“借羊还羊”现场会。王欢供图
彝族群众以前存在“重排场、不重积累”的坏习惯。军分区同志介绍说,“借羊还羊”不是军分区图养羊户“还羊”,而是用这种倒逼模式催促养羊户不敢懈息,逐步形成重积累、轻排场的发展观念,也让大家明白契约精神的可贵。去年“借羊”户平均增收3000元以上,为不返贫上了“保险”。
军分区帮扶打古洛村种植大红袍花椒现场。王欢供图
军分区还根据打古洛村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2019年6月,军分区从贫困户中流转50亩土地,投入10余万元购买6000余株大红袍花椒,作为集体经济,花椒收益后又为流转土地的贫困户分红。到11月,花椒苗存活率达到90%以上,军分区扶贫干部高兴地算道:“按目前的市场价来算,有收成后,每户贫困户平均可以增收500元以上。”
打古洛村的通村公路。丰国军供图
除了交通扶贫、助学扶贫、产业扶贫外,军分区的同志还到村定期开展医疗扶贫活动,为村民体检、看病、送药……有一次军医为一个70多岁的老奶奶看好了腿疼的毛病,第二次来时却发现老奶奶已早早在村口等侯了。这天天很冷,还下着小雪,老奶奶披着查尔瓦(彝族传统服饰),抱着一只大公鸡,在村口似站成的一尊雕像。老奶奶不会说汉语,看到穿迷彩的官兵,只是一个劲儿地往他们手里塞那只自家养的土鸡:“卡莎莎(谢谢)……”
军分区在打古洛村开展医疗扶贫活动。王欢供图
夜幕降临,打古洛村的路灯亮了,村里的“产业路”、崭新的安居房、吃晚饭的村民......一切都笼罩在幸福的光辉里,山坡上的旧屋虽还能依然可见,但山下山上,俨然两个世界。
几年来,在佛山市和军分区帮助下,打古洛村232户986人成功脱贫,并顺利通过考核验收,实现了脱贫摘帽。村头,一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彝汉双语喷绘十分醒目,愿打古洛村在“脱帽”之后日子越过越红火,在“脱贫奔康”的路上越走越好!
路灯下的打古洛村。丰国军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