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浪费一点时间”

来源:《工人日报》作者:张翀责任编辑:赵阳
2020-02-04 16:18

2月2日,武汉版小汤山医院——火神山医院,正式落成。

这座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新医院,将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自1月24日以来,从进场施工到交付使用,这家医院的建设工期仅有10天。“逆行”建设医院的劳动者说:“我们不能浪费一点时间。”

“逆行”争分夺秒

中建商砼五里界厂职工令双雄接到有关建设火神山医院的通知时,正在驾车返回甘肃老家的路上,距离自家仅剩4小时车程,家里有等候了自己一年的老母亲。

他没有犹豫,拨通电话告诉母亲要去支援前线,保证会照顾好自己,安全归来。

电话里,母亲再三叮嘱他注意安全。安慰好母亲的令双雄,随即掉转车头,赶回武汉。

到达厂里后,他迅速冲上搅拌楼。从搅拌楼捅砂子再到顶调度班,协调车辆出行,上前线充当客服,解决生产问题,在仅有7台罐车的情况下,第一天夜班共生产了500方混凝土。

在得知火神山项目缺人时,58岁的湖北洪湖钢筋工石腊英,正和家人一起在老家团圆。她和丈夫加两个儿子,一家子都是钢筋工,一直在中建三局二公司华中公司项目上工作。面对工期压力,一家四口将还未满月的小孙女交给儿媳,大年初三他们就驱车回到武汉,吃住在项目上。

大年三十前后,顶着寒风,冒着冰雨,一群群劳动者集结起来。他们在举家团圆的日子里,走出家门,告别亲人,赶往武汉。

“火神山速度”

快、快、快,再快一点!

通宵达旦,枕戈待旦,是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上的常态。

今年38岁的盛世宏宇公司职工刘健,坐在自己的推土机里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公司里的7台推土机,接到通知就都到了,“一人一车,没有人来换班,出门的时候,跟老婆孩子都说好了,特殊时期,舍小家顾大家,就在工地上过年了。”

和刘健一样,57岁的唐显彬也是1月23日深夜赶到工地,一宿没合眼,“一松劲就怕耽误事,得绷紧了弦抓紧干。”

正是这样的坚韧造就了“火神山速度”。

“1月23日夜里接到任务,24日凌晨我们已调派20台挖掘机、15辆载重卡车、3台大型推土机进入施工现场。其他设备和人员后继赶来。”武汉建工武汉建工路桥公司总经理张重喜说。

知音湖畔,“火神山”每秒不一样。

为了抢时间,职工们不愿意浪费哪怕一毫时间。大年三十的工地上,冷冷的冰雨之中,有着这样一个景象:上千名建设者,在施工板房的屋檐下,迎着面前的寒风和冷雨,侧着身子护着手中的盒饭,站着吃完了“年夜饭”。

“接近40个小时,开通了全部4个基站!根本没有困意,大家一心想要早点把疫情控制住!”1月26日早上,正在火神山医院抢通基站的武汉移动网络维护经理汪琰说。

1月25日12时,火神山医院抢通了第一个5G基站,连续工作一天一夜的维护员崔正道脸上掩饰不住的兴奋,“从来没有过这样自豪过!”1月26日15时,火神山医院全部4座基站开通,可容纳近2万人同时在线通信。

而供电工人3天就完成了供电设施工程。1月23日16时,国网武汉市蔡甸供电公司接受了指挥部的任务,供电职工一个接着一个任务干下来,守在现场的电力工人们,有的连续奋战近100个小时没有休息。

劳模工匠闪耀建设工地

武汉梦时代项目经理刘双桥,曾是400多米高的武汉中心大厦项目副经理,这次作为中建三局火神山医院项目现场施工组织协调负责人。他大年三十就到了现场,“我们有很多同志纷纷请战上一线,很多人克服重重困难,从陕西、甘肃、贵州赶来参战。”

开工以来,火神山医院工地外的知音湖大道上,高峰时装载着各种材料等待入场的运输车排队长达1公里,仅协调指挥车辆进场的人员就达到上百人。

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集结了上百位优秀的项目经理,武汉建工集团此次专门调集多名获得过“鲁班奖”的项目经理参与建设。这里,还聚集着一批劳模工匠,今年54岁的陈金国是湖北省首席技师,作为中建三局二公司设备管理公司的一名塔吊安拆工,他凭借自身努力,从一名普通工人成功转型为一名云端上的“塔吊专家”,2019年获评“荆楚工匠”。随着现场进度的推进需要,1月30日凌晨2时,在陈金国的主动要求下,他与中建三局二公司设备管理公司第一批进场员工一同奔赴现场,负责现场集装箱吊装工作。与他一同进场的还有“湖北省首席技师”、中建三局二公司设备管理公司电工刘先雨。

同时,全国四面八方的物资、建材快速向武汉汇聚,省际省内开通“绿色通道”。

距离项目约24公里的汉阳火车站省金属专用线,是火神山医院的材料运输主动脉。汉阳站站长陈想良介绍, 1月26日至29日,汉阳站运转、调车、货运人员日夜奋战,随到随送,分批将湖北省金属材料公司从山西省长治北站运输到该站的螺纹钢推送入省金属专用线,及时转运至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由于车站调车工作量比平时增加一倍,1月23日从江西南昌家中赶回车站待班的27岁青年党员刘瞳立即顶了上去,“在大是大非面前,共产党员不能置身事外!”

连日来,《工人日报》记者在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看到,党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党员突击队、“农民工党员”突击队、工人突击队始终是工地上最坚强的“脊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