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织梭在精细的羊毛丝线中上下翻飞,脚下踩动的踏板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一条精美的“泽贴儿”手工披肩伴着藏族妇女索朗卓玛灵巧的手工编织而成。这是记者日前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民族哗叽编织手工合作社见到的场景。
泽贴儿也叫毛哗叽,是当地独有的民族传统手工编织技艺,属藏族服装面料氆氇的精品。10多年前,泽贴儿曾一度濒临失传。现在,新老艺人接过传承接力棒,使泽贴儿重新焕发生机,并成为当地群众编织幸福生活的独门绝活。
合作社位于乃东区泽当镇中心居民区的一幢二层小楼。“从选择羊绒捻线到上机编织,再到成品清洗染色,足足有18道工序之多,目前我们已完全掌握了泽贴儿制作工艺流程。”合作社创办者巴桑骄傲地说,“当年,发现这项技艺渐渐失传,我就有了抢救传承这一技艺的想法。”
巴桑遍访当地掌握泽贴儿技艺的老艺人,先后整理出17代哗叽编织技艺传承人的档案资料。合作社成立初期,巴桑有幸聘请到5位80多岁的老艺人,手把手地向年轻人传授编织技巧,渐渐使千年工艺再次焕发生机。“最初只是想抢救这项传统技艺,但几年后就有100多人熟练掌握了泽贴儿编织技巧。”巴桑说。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巴桑看到了泽贴儿产品的市场前景,主动承担起了带动困难群众共同致富的担子,合作社成立以来已直接解决就业136人,间接从业和延伸产业项目解决就业322人,其中70%以上来自周边贫困群众。“我到合作社工作近10年,每月工资从1200元增长到了现在的7000多元,不仅掌握了一技之长,还摆脱了贫困。”索朗卓玛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五口指着丈夫外出打工,自己在家打理几亩田地过活。自从加入了编织合作社,索朗卓玛一家日子渐渐好了起来,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而且两年前家里还盖起了新房。2019年,合作社实现销售额500多万元,利润136万元,社员人均增收3万元。
通过新老艺人的不断改进,泽贴儿编织技艺日臻完善,产品种类不断丰富。2010年,泽贴儿编织工艺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又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如今,泽贴儿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巴桑说:“下一步,我们将更好地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认识藏族传统手工艺泽贴儿和藏家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