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小白杨”
■解放军报记者 谭靓青
远眺“我的哨所,我的家”。
遇见,在一个遥远的地方。
2013年12月,18岁的杨柯熙来到塔斯提边防连当兵。在祖国的西北边陲,这位“95后”遇见了一首“陌生的歌”。
那天,塔斯提雪花飞舞。送新兵下连的军绿色卡车,抛锚数次才到达连队前哨班小白杨哨所。“从车窗望出去,整个世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7年过去了,杨柯熙仍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除了老兵身上迷彩服星星点点的绿色,四周再没有其他色彩。”
下车的时候,连队广播里飘来一首歌:“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这是杨柯熙第一次遇见《小白杨》。
在喜欢嘻哈音乐的杨柯熙看来,《小白杨》的旋律有着别样的悠扬婉转。
站在小白杨树下听《小白杨》,“穿越”不需要想象力
歌词随着优美的旋律,一点点流淌至杨柯熙的耳朵。“好听,但此前从未听过。”那时候,杨柯熙最喜欢的歌还是郑源的《包容》。
电话里,和父母说起《小白杨》这首歌,杨柯熙惊讶地发现,父母随口都能哼唱。没想到这首“陌生的歌”,父母竟然如此熟悉。这位“95后”士兵不知道,这首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军旅歌曲,堪称一个时代的流行歌。
“原来《小白杨》这首歌,曾经这么流行!”感慨之余,杨柯熙觉得自己真是幸运。多年以前,年轻时候的父母遇见这首《小白杨》,歌声里的“北疆”对于他们而言,还是一个遥远的地方。多年以后的今天,他却来到了小白杨哨所——一代流行歌曲诞生的地方。
那一刻,杨柯熙没想到,遇见的这首歌,不仅拉近了与父母的空间距离,还压缩了他们之间的时间距离。那一刻,杨柯熙和许多新兵一样,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哨所的那棵小白杨。
真正站在歌中那棵小白杨树下,再听《小白杨》,杨柯熙突然明白:原来,“穿越”是不需要想象力的。只需要一首歌,那个年代就会浮现在眼前——
1982年,塔斯提边防连前哨班战士程富胜回家乡伊犁探亲。听到哨所周边的恶劣环境时,母亲泪流满面。程富胜返回时,母亲把自家培育的10多棵白杨树苗交给他,再三叮嘱:“一定要种活这些树苗,让白杨树陪伴你守卫好祖国边防”。
见到程富胜背回的树苗,战友们甭提有多高兴。哨所周围多为沙砾石子,土质碱性大,下了岗哨的战士轮流把黑土从10多公里外背回哨所;方圆5公里没有水源,战士们每天从几公里外背水回来浇灌小白杨……在大伙精心呵护下,最终有1棵小白杨活了下来。
第二年,作家梁上泉得知这个故事十分感动。不久,由他作词,士心作曲的歌曲《小白杨》诞生了。经歌唱家阎维文公开演唱,这首歌曲唱响军营内外。前哨班从此改名为“小白杨哨所”。
守哨7年间,杨柯熙用笔记录成长,日记写了好几本。
“小白杨”不仅是一首歌,更是回家的方向
《小白杨》诞生30年之后,杨柯熙在那棵白杨树下完成了新兵宣誓。
“塔斯提缺水,即使是生命力顽强的白杨树想在这里活下来,也要把根扎得深一些。”杨柯熙记住了时任指导员袁泰康的话:“你现在已经成为连队授称的‘第44代小白杨传人’,希望你也可以在边防扎下根来。”
“《小白杨》不仅是一首歌,更是回家的方向。”真正明白“扎根”的含义,杨柯熙却是从听懂老兵时海军的这句话开始的。
那年冬天,塔斯提的风雪如约而至。早上九点,小白杨哨所的天刚蒙蒙亮,时海军带着杨柯熙等3个新兵冒着大雪,踏上了边防线。
“塔斯提的冬天,可怕的不是大雪,而是伴随大雪的风,我们叫它‘风吹雪’。”杨柯熙一行4人在返回时迷了路,突然刮起的大风让唯一的路也被大雪覆盖。四周没有任何参照物,没人知道大雪覆盖之下隐藏着什么危险。
风雪中,老班长时海军第一反应就是找白杨树。他知道,那是他们回家的方向。
“看,我们连队种的白杨树就在前面,马上就到家了,大家再坚持一下。”寒风携着雪花扑面而来,时海军一手拿着望远镜一手拉着其他人,4个人手拉手向白杨树的方向前进。
“小白杨,小白杨,也穿绿军装,同我一起守边防……”此时,距离他们出发已经超过12个小时,杨柯熙想起了第一次遇见《小白杨》时那个风雪天。在他的脑海中,风雪中的白杨树和边防军人身影再一次发生了重叠。
塔斯提的冬天很漫长,但再漫长的寒冬也会过去。今年4月,小白杨抽出了新芽。在小白杨哨所已经待了7年的杨柯熙,手已经变得和白杨树皮一样粗糙。现在,他经常带着新兵巡逻,每次路过当年迷路的那个地方,他都会拿望远镜看向远处的小白杨,告诉身边的新兵,那是他们回家的方向……
7月1日,哨所的白杨树前,每个人都讲述了一段自己成长的故事。熊振翔摄
遇见“小白杨”,就是遇见一种生命力
对于小白杨哨所官兵来说,每个人都有一个遇见“小白杨”的时刻。
老兵王克怀遇见“小白杨”那天,杨柯熙还在中学读书。那天,王克怀跟随连队在边防线上进行工程建设。为了在半个月内拉出贯穿数十公里边防线的铁丝网,他们每天从清晨6点奋战至深夜。
“我记得那天风特别大,扬尘都吹进了饭里,可没人在意。大家吃完饭,边唱《小白杨》边干活,那种满足感是其他事情无法给予的。”王克怀说,那段日子,他睡得很香。
从哨楼远眺,可以看到阿拉湖的落日和巴尔鲁克山逶迤峰峦上的皑皑白雪。王克怀的目光却总是停留在边防线上那道平淡无奇的铁丝网上,因为那里有他最美的人生风景。
在连队指导员路亚杰看来,遇见“小白杨”,就是遇见一种“扎根边防、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当年和王克怀一起来到小白杨哨所的战友都已经离开了。王克怀见过太多次老兵退伍时在树下高唱《小白杨》的场景。“我从不敢想象自己也会有那样一天。”他说,“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一直守在这儿,就像歌里长在哨所旁的那棵小白杨。”
“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歌曲中的那棵小白杨,如今已经长成30多米高的参天大树。它看着一代代戍边官兵在这里种下一棵棵新的小白杨,也见证了他们的成长。
在歌声中前行,在歌声中成长。
19岁的葛俊荣是连队“第50代小白杨传人”。从浙江台州到小白杨哨所,这位“00后”士兵跨越4000多公里来到这里。新兵考核中,葛俊荣的脚严重扭伤,在宿舍躺了半个多月。
“大家在外面训练,我只能听着《小白杨》在宿舍看书。”他印象最深的是,窗外训练场上大家训练的身影,以及那片杨树林中飘扬的国旗。
(采访中得到熊振翔、周皇、路亚杰的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策划人语
一种遇见。一位新战士遇见他的“小白杨”。
一种坚守。一群官兵策马巡逻边关的剪影。
一种交心。老兵王克怀(左)与杨柯熙(右)总有说不完的话。
一种诗意。巡逻归来,一名战士坐在旷野枯树上凝望远方。
一种情怀。一名战士向着远方的哨所敬礼。
又是一个关于遇见的故事。这一次,我们遇见的是一抹绿意。
绿色,代表着生机与希望。在遥远的边关哨所,在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有一种绿,悄无声息地扎下根来。
祖国西陲,塔斯提边防连,绿树成荫,每年六月,清凉爽逸。
此刻,杨絮漫天飘飞,一排排挺拔的白杨,傲然屹立在连队前哨班——“小白杨哨所”旁。
这里,山是光秃秃的,远方是连绵的、沉默的山野。唯有营区一片绿色镶嵌在戈壁上。
“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扎根在这片贫瘠的土地,开枝散叶,小白杨用“蓬勃向上”回报滋养它的土地。
它们高大挺拔,由内至外散发着一种桀骜与力量。为戈壁披上绿衣,用成长守望边疆,这就是“小白杨哨所”的小白杨。
今天,在这个因一首军歌闻名于世的西陲边关哨所,《小白杨》不只是小白杨。
它扎根在戈壁荒漠,以它的生存方式诠释着顽强和坚韧。蓦然间,我们发现,守哨官兵身上的绿色迷彩,就像这些白杨树的枝条——于是,一群军人和一棵棵白杨树,让坚守成为一种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