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岛十三年,他唱着“专属”军歌见证脚下小岛的变迁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杨悦责任编辑:马嘉隆
2020-06-22 03:12

遥远的南海,遥远的西沙,有一群守礁的人,他们心中最深情的旋律永远是《西沙,我可爱的家乡》——

歌声中,家乡不再遥远

■解放军报记者 杨悦

在黄刚心里,最适合唱起《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的时刻,是送别。

守望。西沙礁盘上,一群坚定的身影,他们日日夜夜守望着远方,守护着祖国。

2018年,在西沙琛航岛码头,这位四级军士长送走了手把手带教他的班长夏海兵。

那几天天气不好,连着下了几天的雨。冰凉的雨水渗过衣衫,黄刚站在那儿,最后一次与老班长合唱了这首歌:“西沙西沙,西沙西沙。祖国的宝岛,我可爱的家乡……”

身旁,有人偷偷揩了揩眼角,有人默默让泪水与雨水交融。黄刚忍不住心头酸涩:“这一别,不知道未来还有没有机会再来了!”

在这里,黄刚见证或体验过许多次相聚和分别。岁月长流,这座码头如一座迎来送往的月台,迎来无数青涩的新兵,送走无数肤色黝黑的老兵。一代代西沙人来到这里,又离开这里。告别的时候,几乎是所有西沙老兵对这首歌理解最深的时刻。

无数次的送别中,这座码头也听了无数次《西沙,我可爱的家乡》。

从家乡“凝固的海”到西沙“辽阔的海”,他在心中一遍遍丈量着距离

2007年,19岁的黄刚从老家甘肃定西来到琛航岛。那是黄刚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见到大海。

这里的天空特别透,星星特别多。“老家的天,总是昏沉沉灰蒙蒙,风一吹就满天都是尘土。不像这里,天蓝海蓝,树木也郁郁葱葱的。”黄刚过去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

坐在岛中央的营房里,黄刚像每一名刚入营的新兵一样,学唱《西沙,我可爱的家乡》。

阳光透过窗子照到他脸上,海风也温柔地轻拍面颊,窗外的景象就像歌里唱的一样:“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闪耀着光芒。绿树银滩,风光如画。辽阔的海域,无尽的宝藏……”

看海时,他常常想起西北老家的风光。虽然黄土高原的尘土和西沙群岛的碧波像是两个世界,但那高原宛如凝固的海,层层山峦褶皱如定格的涌浪。有时望着望着,他眼前的水色就会换成熟悉的黄土波涛。

甘肃定西,西沙琛航,从家乡到这里究竟有多远?

“家乡”。从家乡到“家乡”琛航岛,地图上的距离,一个手掌就能丈量。

刚上岛的时候,在琛航岛的大理石主权碑上,黄刚用手粗略地丈量过——两拃还长。这两拃多的长度,代表着40多小时的车程和近20小时的航行,意味着2000多公里的距离。

在这里,黄刚开启了13年远离尘嚣的守岛时光。从家乡“凝固的海”到西沙“辽阔的海”,他在心中一遍遍丈量着距离,也一遍遍哼唱着那首《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渐渐地,他爱上了这里的日落。

傍晚时分,霞光铺满了整片水域,通红的太阳就掉进海平面下去了……“这景色,特别治愈。”黄刚说。

歌词里有了自己的人生,你才会真正理解一首歌

治愈总是需要时间。正如同黄刚一遍遍哼唱的这首《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歌词里的那份眷恋与热爱,刚上岛的他读不太懂。

这首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歌曲,是一部讲述了西沙海战的电影《南海风云》中的插曲。后来,它成为西沙官兵数十年未曾改易的“专属”军歌。

黄刚喜欢这首歌的旋律,也会感叹歌里面西沙的美好。但那时刚刚离家的黄刚唱起“家乡”两个字时,心却飞到了2000多公里外的故乡。那时候,他常常在夜色中默默登上灯塔,望着北面独自哼唱老家乡土味浓厚的小曲。

后来,待的日子越长,黄刚越发觉,最初令人憧憬的浪漫风光,身临其境后完全是另一种模样。“过去有人说,这里待一天是天堂,两天是人间,三天以上就是地狱。”黄刚笑道。

这座被大海包围的小岛,跟黄刚的西北老家一样缺水——淡水。日常的生活生产中,黄刚和战友一滴水也不敢浪费。好在,经历过缺水日子的他比其他战友更能适应这里。

“这里没什么新鲜事。”西沙岛上没有四季,海风不知疲倦地吹拂,吹去了悄然飞逝的时光,也吹去了年轻战士脸上的青涩。

为了打发时间,黄刚守着图书室里的音乐基础教材,从认谱开始,自学起了乐器。在战友眼中,黄刚“乐器玩得越来越溜,从笛子到葫芦丝又到了二胡”。

闲暇的时候,总会有几个战友围成一圈听黄刚演奏。那首《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当然是保留曲目,但因为这首歌大家经常唱,他也会给战友换一换口味,表演几首新曲子。

在咸腥的海风里,他用笛子吹《十五的月亮》;在椰树的凉荫下,他用二胡拉《妈妈的吻》……黄刚晒黑的十指在乐器上跳跃的一幕,不知刻进多少战友的记忆深处。

歌词里有了自己的人生,你才会真正理解一首歌。

休假回家的日子里,黄刚兴致勃勃地给亲朋好友讲西沙的故事。当在家乡情不自禁地演奏起《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时,黄刚才恍然发觉——他对西沙的情感早已悄悄转化。那些单调的军旅时光织成了难以逃脱的密网,他常挂在嘴边的家乡小曲,不知何时已替换成了那首日日唱响的军歌。

远隔千里的两个“家乡”,都沿着时代的轨道向前飞驰

两年前,黄刚的妻子第一次上岛。战友们采了岛上的野菊花,编成花环送给她,她满面笑容地接过。黄刚带着妻子好好展示了一番自己生活十几年的地方。他们沿着环岛的马路散步,欣赏西沙的日落。

海浪拍岸,夕阳的余晖笼罩在一对人影身上。漫漫银滩上,两串大小不同的脚印相携着蔓延出一条曲线,伸向视野尽头。

黄刚伸手给妻子指了老家定西的方向,夫妻俩一同望着海的另一边。身后,营区的广播中传来熟悉的曲调:“祖国的宝岛,我可爱的家乡。祖国的宝岛,我可爱的家乡,我可爱的家乡……”

家乡,在黄刚指向的远方,也在他近在咫尺的脚下。他惦念着遥远的故土,也早已把这座祖国南端的孤岛,当作另一个家乡。

2012年,三沙建市的那一天,黄刚和战友们守在电视房里,观看揭牌仪式的直播。那一刻,他所奋斗的这块土地,从此有了更郑重的身份和名字。

“我们也是三沙市人了!”伴着广播中熟悉的旋律,黄刚和战友憧憬着不远的未来。悠扬的曲调应和着官兵黝黑的笑脸,将充满希望的时代画卷徐徐展开。

去年,三沙市首个5G基站正式开通。第一时间,黄刚给老家父母拨去了视频电话。屏幕两端,彼此笑容如此清晰。远隔千里的两个“家乡”,都沿着时代的轨道向前飞驰。

回望当兵这些年,两个“家乡”的一幕幕在黄刚脑海中交替闪回——当年简陋的居住条件、艰难的通信与补给,在时光飞逝中完善变迁,织出了西沙舒适便捷的新图景,织出了定西生机勃勃的新面貌。

“祖国的强大和繁荣,与我有关。”守岛13年,黄刚在这里看了2次国庆阅兵。从2009年到2019年;从木制的长条凳到舒适的靠背椅;从20几吋的“大屁股”老电视,到铺了半面墙、五六十吋的液晶屏……看到“浪花白”在屏幕里穿行而过,黄刚体会到一种奇妙的关联:关于自己脚下的小岛,和这个宏大的时代。

那天,看完转播后,在这座小岛上,黄刚和战友将满腔的兴奋全注入到午饭前合唱的那首《西沙,我可爱的家乡》中。

“汗水洒满座座岛屿,古老的家乡繁荣兴旺……”歌里唱的那一句“繁荣兴旺”,早已刻进他们守岛的青春岁月。

激情。盛夏,夕阳中,琛航岛官兵在海边训练,炙热的激情一瞬间迸发。

今年休假回家,黄刚翻出二胡,架起弓弦,又一次奏起这首《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刚满4岁大的儿子还听不懂,居然也兴奋地手舞足蹈起来。

黄刚笑着,在家乡演奏起了“家乡”。

(采访中得到薛成清、张启来、那拉格尔、肖炬鹏的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照片由西沙某水警区琛航岛守备营官兵提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