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月下“追梦人”

来源:解放军生活作者:何 勇 文 韵 王翰霆责任编辑:马嘉隆
2020-06-22 14:39

刻一段忠诚印记,走向“界碑”,守望边关。

近日,笔者跟随位于察隅的西藏军区边防某团五连巡逻官兵踏上生死巡逻线。在藏东南的高山峡谷间,与一群钢铁哨兵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穿越攀爬、登高致远,亲历了各种痛苦和艰辛,也明白了其中蕴涵的骄傲和荣光,更读懂了这群优秀边防军人灵魂的高尚。

翻山越岭,颠簸十余个小时,我们抵达连队。

走进营区,一块巨大的石墙格外引人注目。石墙上方是国旗的五星标志,正中央绿底黄字写着“绝不把领土守小了,绝不把主权守丢了!”两行大字,强烈的冲击力让人热血沸腾。

指导员张鹏鹏介绍说:“这是刻在石墙上的一句话,也是刻进每名边防官兵骨子里的忠诚誓言,更是每个边防战士始终牢记的历史使命。”

全连官兵正在为第二天的巡逻紧张忙碌着。

这条“生死”巡逻路,单边行程65公里,海拔落差近2000米,巡逻车无法行驶,直升机难以巡视,唯一的巡逻方式是徒步。途中要翻越2座海拔近5000米的雪山、蹚过10余条冰河、跨过6处泥石流冲沟……随处可见的是绝望坡、刀峰山、沼泽地,步行需要6天5夜才能完成。

“每次巡逻全连官兵都争着去,最让我头疼的不是千难万险的巡逻路,而是选人。”连长马明告诉笔者,“每当看见那些落选战士失落的眼神,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内疚感!”

考虑到巡逻路的艰险,连队安排有着“藏东牦牛”之称的巡逻标兵——四级军士长陈永国与笔者结成对子。

“巡逻路都是无人区,保障全靠自己携带,负重跋涉在海拔4500多米的雪山荒原,其艰辛程度超乎想象。除了攀登绳、砍刀、拐杖和棉衣等必备物资,其他生活用品能减少一点就减少一点,像牙膏牙刷用口香糖来替代,雨衣换成一块轻薄的塑料布,盛饭就用罐头盒……”陈班长一边帮助我清理个人物资,一边细心交代着。

趁此间隙,我仔细打量着眼前这名了不起的年轻士兵:中等身高,体型偏瘦,除了那满脸的高原红格外引人注意之外,那双明亮的眼睛也特别有神。

自2005年入伍以来,陈永国凭着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扎根在巡逻线上:33次踏上生死征途,58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次,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1次。

“陈班长,听说你第一次巡逻就差点掉落悬崖,难道你不怕吗?”笔者问道。

“怕,怎会不怕,现在想想那次遇险经历后背都还发凉,从那之后,我就加倍训练,将情况了解得更熟,将技能练得更精,那么恐惧和危险自然就离我而去了!”话语朴实,却给人震撼。

其实,人乃血肉之躯,食世间烟火,吃五谷杂粮,哪有不怕之理?哪有天生的英雄?哪有天降的勇士?只不过有人甘愿奉献牺牲,甘愿挺身而出,甘愿负重前行!

整理完个人物资,陈永国递给我一张信纸说:“近年来已经有3名战士留在了这条巡逻路上,巡逻前,每名参巡人员都要写家书、留下想说的话。”笔者接过信纸,心头涌上一丝凝重。

早晨6点,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巡逻队伍踏上征程。

“十八弯”是巡逻途中第一道“硬菜”,山间小路曲曲弯弯伸向远方,看不见尽头,目所能及不到十米,等转过弯去,刚觉得豁然开朗,立刻又进入下一个弯道。

征服“十八弯”,巡逻队伍继续在悬崖峭壁上穿行,一面是高山密林,不时有石块掉落在峡谷间,久久听不到回声;一面是峡谷深涧,奔流的河水“轰隆隆”作响,让人不寒而栗。初次参巡的“00后”战士李发鸿小心地跟着班长李洪浩的步伐,不敢抬头望巅,亦不敢低头看涧,李洪浩就用绳子将自己与李发鸿拴在一起,“两个人、一条命”,英雄激虎胆,李发鸿瞬间有了底气,跟着闯过天险。

“班长,我是不是很丢人?”李发鸿尴尬地低下了头。

“我新兵时也是这样,多走几次就习惯了!”李洪浩关切地安慰道。

征服完高山,“巡逻”队伍闯进密林,森林地势多变,树枝纵横交错。班长骨干们分布在队伍中间,不时地提醒着大家小心躲避沿途的树枝,尽管如此,新战友王晓震帽子还是被剐掉了9次,摔了6个跟头,脸上也被划出了9条血口。

“穿越密林应该是最轻松的路段了哦!”李洪浩嘴角云淡风轻,第一次参巡的新战友们却惊讶得张大了嘴巴。穿过原始森林,21公里的巡逻路,没有像样的公路或桥梁,我们只能依靠绳索攀登山路,依靠简易桥梁过河。

18时许,我们到达了预定的宿营点。一张塑料薄膜,几根树枝,“老边防”们熟练地搭建起大家临时的“家”。战士们抓紧生火取暖,待身上暖和一点,就开始架锅做饭。

简单就餐后,天为被,地为床,官兵们很快进入了梦乡,呼噜声此起彼伏。

“今天的巡逻路更加凶险,大家戴上护膝、打好绑腿,注意分配好体能!”出发前,连长马明反复提醒大家注意。在经过一小段平缓路段后,一处被官兵们称为“绝望坡”的陡坡横亘在大家面前。

“绝望坡”仅400米高差,官兵们需要手脚并用,艰难攀爬近两个小时,脚下踩落的滚石随时都可能给后面的战友造成伤害,巡逻官兵需小心翼翼地试探每一个可以下脚的地方,防止踩空或者岩石松动。即使这样,意外的发生也在所难免。

“小心……”连长马明大声吼道,一块石头从刘有泽身边高速滚过,惊得大家一身冷汗,刘有泽更是半说不出来。

高原的天气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突降大雪。这场大雪让平均宽度不足两脚的山脊像抹了油一样。“嘭、嘭、嘭嘭”,战友们一次次摔倒在冰冷的石头上,汗水雪水血水相互夹杂,顺着背囊飞速往下滴。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越来越低,氧气越来越少,官兵们的动作也是越来越缓慢,不少新战士甚至出现气短、头晕、恶心等症状,班长们见状,一对一将他们的睡袋、雨衣都塞进了自己的背囊。

一路下来,好多人的手与膝盖都被磨破,鲜血直流。但当大家将“中国”写在海拔4400多米的点位上时,所有人都热血澎湃。

第三天,巡逻队伍继续前行。

“今天的巡逻路比较难走,大家注意安全。”连长说道。出发半小时后,笔者终于明白连长口里难走的含义。长约8公里的沼泽地,腐烂的枯枝落叶厚达半米。

尽管小心翼翼,上等兵张少波还是一脚踩空,整个人都陷进了沼泽地,在战友们的救援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了出来。短短8公里的路程,我们花了近4个小时的时间。

一路前行,一条5米左右宽的河流拦住了巡逻分队的去路。由于近期连降大雨,原本几尺宽的小溪,此时已变成咆哮的激流。

“过河!”马明知道,如果另寻路线,就不能按时到达宿营点,危险可能更大。老兵们争着要去探路,李洪浩据理力争:“我下去,这里我熟悉!”他把保险绳系在腰上,战士们紧紧攥住。齐腰深的河水中,李洪浩被激流冲得不停摇晃,几次险些摔倒,但他咬着牙,一点点移到了对岸。随后,他迅速把绳子绑在树上,一屁股坐在地上,累得大口喘着粗气。战士们纷纷把武器、物资顶在头上,拉着绳子,涉水而过。

然而,并不是每一次出征都能化险为夷。在一座危桥面前,指导员张鹏鹏面向危桥整队后,大声喊道:“王恩银。”

全连官兵齐答:“到。”

后来才知道,这是连队官兵在缅怀烈士王恩银。10年前,巡逻途中连降大雨,泥石流雪崩冲断了巡逻路,只有一棵被刮倒的大树可以让人通过。尖兵班战士王恩银在帮助战友建立安全通道时,被滚落的大石砸入悬崖下的冰河中,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献出了年仅19岁的生命。战友们在他牺牲的地方简易地立了块碑,每次巡逻路过都会过来陪他说说话,给他讲讲单位新近发生的事。

“我们可以牺牲,但祖国领土一寸不能丢。”指导员张鹏鹏说。

平复了心情,官兵们又踏上了巡逻路。

“前方是蚂蟥区,大家做好防护。”尖兵班长韦晓飞大声提醒道。指导员张鹏鹏迅速指挥官兵扎紧裤腿、袖口,用清凉油、花露水涂在身上,洒在衣服上。

由于没有经验,5公里的蚂蟥区,上等兵李建华遭到12条蚂蟥的攻击,鲜血染红衣服。小李下意识地用手去扯,可蚂蟥咬得更紧了。就在他准备再次用力扯拉的时候,陈永国制止了他,点燃了一支烟,用烟去烫,蚂蟥感受到温度的升高,脱落了下来。

路上,军医张林洪告诉笔者,被蚂蟥叮咬的伤口,不容易愈合,还会出现腐烂、奇痒等症状。如果不是走上巡逻路,笔者都不敢想象,有一天蚂蟥会成为军人的天敌。

上点位的最后路段有个让人心惊胆战的“刀峰山”,一边是笔直的山体,一边是林立的乱石,每一块石头都可能对官兵们造成威胁。上士胡文武开玩笑地说:“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像尖刀。”

官兵们手拉手小心翼翼地前进,连长马明走在最前面,生怕发生什么意外。经过数天的艰苦跋涉,巡逻分队顺利抵达点位。看到点位上鲜红的“中国”两个大字,笔者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用颤抖的双手不停地擦拭着点位的每一个角落,然后用红色油漆将“中国”两字重新描红。随后,官兵们整齐地站在点位前齐呼“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点位前,夕阳下,战友们黑里透红的皮肤,显得那样耀眼夺目。陈永国说:“西藏海拔高,离太阳近,高原红就是雪域高原赐给我们最好的‘勋章’。”国旗、点位、官兵、山林构成了一幅壮美的边关风景画。

“巡逻分队圆满完成任务,安全归建,人装安全。”随着连长的报告,留守官兵点燃了鞭炮,欢呼着接过了战友的背包。那一刻所有人都热泪盈眶。

河水清唱,雪山傲立,营地内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白雪皑皑的山体衬托下显得格外的红。“为什么国旗美如画?”因为在巡逻的道路上,有群年轻的士兵,就如前进的“界碑”,毅然决然、勇往直前,把鲜血和忠诚奉献给这片深爱的土地。

(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