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能轻视技术理解力和应用力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裴晓昌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0-04-20 02:03

永远不能轻视技术理解力和应用力

——从抗疫斗争中汲取奋进力量系列谈⑧

■裴晓昌

技术决定战术,技术形态决定军事形态。

未来战争,很大程度上是在技术空间决胜负,技术自信关乎打赢自信。

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加强军事斗争准备同样离不开科技引领。

疫情发生以来,科学技术大显神通,成为战胜疫病的坚强后盾。远程办公、线上交易、在线教育,云计算别样精彩;机器人配送、人群智能测温、无接触终端,人工智能崭露头角;疫情态势预测预警、复工安全检测系统、“健康码”推广无接触查验,大数据出手不凡……5G、物联网、区块链、卫星通信等技术得到广泛运用。

可以说,在预警、防控、查询、检测、救治、保障等疫情应对的各个环节,都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支持。正如习主席所言:“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

如此多的“硬核”科技产品在抗疫斗争中得以应用,探究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线指挥员、医务人员、保障人员等对科学技术有着较高的理解力和应用力,也就是他们懂技术、懂应用,哪些工作需要科技支撑,能在第一时间提出需求,并能很好地驾驭各种新技术产品。ECMO(体外膜肺氧合)被称为ICU的“终极武器”,就其应用来说,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技术运用,是很难发挥作用的。我国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治愈率较高,离不开对ECMO等技术设备的良好运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核心战斗力。科学技术的优势,在抗疫斗争中得到显著呈现,这深刻启示我们,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军事斗争准备,绝不能轻视科技的作用,更不能轻视技术理解力和应用力。

科学技术是强国强军的强大引擎,也是牵引军事斗争准备的强大动力。过去,引发军事变革的可能源于军事思想、军事理论,而今天,推动军事革命的,很大程度上源于军事科技、军事技术。在这次抗疫中,在线医疗、智能制造、数据中心、智慧城市等“新基建”大力加强,很多新技术颠覆了传统思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深化非对称作战研究,不能被对手“卡住脖子”,需要进一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创造和运用。可以说,脱离军事技术,就是脱离军事实践;没有强大的技术理解力、娴熟的技术应用力,就难以有效地进行军事斗争准备。

技术决定战术,技术形态决定军事形态。现在,我们经常说要明确战场需求。而战场需求,往往源于对现代技术的理解和运用。在抗疫的战场上,为什么5G远程医疗小推车、智能消杀机器人、AI新冠智能辅助分析系统等新产品在很短时间内就问世了,根本在于有一大批科技人才理解技术、懂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同样,一名指挥员只有理解前沿技术、懂得技术的巨大威力和发展前景,结合军事变革和现代战争规律,才能提出合理有效的作战需求,加快推进军事斗争准备进程。不懂技术,提出的作战需求就可能是过时的、无用的。对指挥员来说,制约思维创新的,往往不是对军事理论的理解力,而是对军事技术的理解力;制约战法训法创新的,往往不是不懂军事谋略,而是不懂军事技术。

有了技术产品、武器装备,关键在用。部队指挥员虽然不是技术的发明者,却需要对军事技术装备有较高的运用能力。不会运用,如何能指挥“千军万马”?又如何能提出更加先进的装备升级产品?

金一南在《胜者思维》一书中写道:“不像我们,一接触技术装备就分外小心,这个不能摸,那个不能碰撞,小心谨慎,就怕出差错,而对手把他们的装备都用烂了。”武器装备不是“睡美人”,列装部队就是让用的,特别是先进技术装备,更需要反复使用、不断摔打,挖掘潜力、练到极致。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方便未来作战。倘若连用都不敢用,就不可能达到人技合一、生成战斗力的最大值。

观念落后就要挨打。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技术属于“术”而不是“道”。殊不知,当下是技术引领发展的时代。科技战“疫”的成功实践再次告诉我们,技术早已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未来战争,很多是在技术空间决胜负,技术自信关乎打赢自信。我军在军事斗争准备中,对官兵尤其是指挥员理论培养较多,缺少对技术尤其是前沿技术的学习应用;基础的军事训练较多,装备操作和装备指挥训练较少,这些都是需要补齐的短板。当然,理论素质需要强化培养,但指挥员的技术思维、科技素养更要尽快提上来。一定意义上讲,懂技术才懂现代战争,会操作装备才能驾驭指挥“国之重器”。对技术缺乏理解和应用,就会严重影响军事斗争准备进程。

在抗疫斗争中,我们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我们必须向科学技术要战斗力、要制胜力。

(作者单位:第78集团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