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大气重污染成因找到了,我们污染治理的路子是对的!

来源:中国环境新闻作者:霍桃责任编辑:赵阳
2019-03-05 14:41

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亮相2019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在回答提问时,“不出所料”提到了空气质量。

回顾近些年的两会,记者对于 “大气污染”问题热度不减。今年记者在提问中先肯定了过去这一年,很多人感受到蓝天、碧水、净土越来越多了。政协发言人郭卫民也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两年,大家普遍感受到了环境治理带来的成效,这都是通过大气治理而来,蓝天(天数)明显增多。

这一成绩的获得,取决于我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攻关,取决于我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

还记得在2017年两会总理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回答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针对雾霾。他说,“我们治理雾霾目前重点对着燃煤、尾气排放、扬尘等,但今年我参加两会讨论的时候,有科学家说,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很重要的因素,雾霾的形成机理我们还没完全搞透。”

他强调,“国家为此将设立专项基金,不惜重金组织最优秀的相关科学家攻关,抓紧把雾霾形成的未知因素找出来,使治理雾霾更加有效。”

我们的空气“病了”,我们却不确定“病因”在哪里。要想治病,第一步就是找准病灶,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为了落实总理的要求,当年4月,我国就启动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国内2000多名优秀科学家和一线科研工作者汇聚一堂,集中攻克“病根”。

就在昨天,李干杰部长登上“部长通道”的同时,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发布了专家解读,表示目前已基本弄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的成因。

与过去不同的是,这份研究报告首次对重污染天气成因进行了精细化、定量化的剖析。比如,通过多项测量结果说明,硝酸盐超过硫酸盐,成为PM2.5中最主要的二次无机组份,其浓度快速上升,是PM2.5爆发式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硝酸盐由氮氧化物转化而来,也就是说,控制工业生产排放依然是重中之重,减少燃煤和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也十分紧迫。

这也印证了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确定“重点行业和领域是钢铁、火电、建材等行业以及散乱污企业、散煤、柴油货车、扬尘治理等领域”的正确性。

比如,报告从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上,准确描述了污染物扩散的变化情况,提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各城市污染程度受到整个区域的传输影响,全年平均贡献约为20%–30%,重污染期间的贡献还会再提升约15%–20%。”

这说明,在重污染天气过程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即便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城市也应该加入区域应急联动,印证了我们扩大重点区域联防联控范围,强化应急联动的必要性。

比如,报告详细描述了PM2.5各组分二次转化微观机理,强调“二次转化是京津冀大气污染积累过程中爆发式增长的动力”,解释了北京等重点城市,尽管有效控制了一次污染排放,但由于气态污染物在高湿条件下快速发生二次转化,依然出现多日持续重度污染的原因,给出了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和氨排放必须全面治理的依据。

诚如李干杰部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说,“我们污染治理的方向和路子是对的、是正确的,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言必信,行必果。从2017年的那个春天至今,短短两年时间,我们已经对大气重污染成因取得了整体、全面、定量化的科学共识,并瞄准重点奋力攻坚,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这样的成效更为我们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明确了方向、增强了底气。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