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治“五多”,“双十条”为什么能行?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马巾普 赵丹锋 周远 汪志斌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9-05-14 03:14

减负,呼唤担当精神

■汪志斌

前不久,中办下发通知,针对机关办文办会、督察考核等方面存在的形式主义突出症结,明确2019年为“基层减负年”。此举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驰而不息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坚定决心,让大家看到了为基层松绑减负的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强力纠风除弊,军队“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新老“五多”交织并存,一些部队的土政策、土规定尚未彻底根除。形式主义催生的“五多”顽疾之所以屡禁不绝,是因为形式主义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治权威”、包装了“思维定势”、固化了“利益藩篱”。

先有思想破冰,才有行动突围。当前各级纠治“五多”的措施规定不可谓不多,文件下发不可谓不多,但落实起来效果并不理想。制定纠治“五多”措施就是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开刀,必然会触动利益、打破惯性。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五多”表现在基层,但根子在党委机关。各级只有彻底摒弃私心杂念,坚持刀刃向内,才能实现由唯上唯权,向唯实为兵的根本转变。要从思想根子上端正政绩观,打破惯性思维,纠治守成心态,强化为强军事业负责的担当,构建容错良好环境,鼓励大胆探索尝试,闯出纠治“五多”的新路。同时也要紧贴单位实际,避免大而化之,尤其要防止标新立异,搭“基层减负年”的车,把“减负”搞成迎合上情、装潢门面的形象工程。

纠风除弊的措施是否有生命力,关键看对不对基层的“症”、解不解官兵的“难”。从基层调研情况看,有些措施之所以不接地气、半途夭折,究其原因是“闭门造车”想出来的,咬文嚼字推出来的,部队不买账、官兵不欢迎都在情理之中。

定措施首先要找准症结,自揭伤疤、刮骨疗毒需要勇气,更需要担当精神。要注重精准把脉,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解决什么问题,不能遮遮掩掩、趋利避害,搞选择性落实。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善于从党委机关工作指导上查找问题,既查摆外在表现,更深剖本质根源,切实立起问题靶标。要把制定措施的过程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广泛调动基层官兵参与积极性,多方征求意见建议,确保具体问题来自基层一线、所思所盼反映官兵心声、对策措施凝结群众智慧。切实通过科学严谨的态度、客观具体的指标、合规合情的问责,不给“五多”滋生的土壤。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一打纲领不如一次行动,纠风除弊的制度措施再科学完备,不落实也是一张废纸。为基层减负推行有阻力、实践有挑战,要求各级党委强化责任担当,敢于较真碰硬,大胆赋权赋责,层层传导压力,对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问责,立起赏罚严明的导向。

纠治“五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观念,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注重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用战斗力评判衡量纠治“五多”的实际效果,系统构建决策、实施和问效的闭合“链路”,坚决纠治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的问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