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勇,这个看起来非常普通的名字,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而提起“黑脸司令”,军迷圈中的人们却是耳熟能详。与他紧紧相连的,是一个在网上关于我军的各种传说中颇具神秘色彩的地名。
前几天,据媒体报道,朱日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首任司令员谢勇,于11月25日在京病逝,享年67岁。这则简短的消息,再次勾起了很多人对“朱日和”的关注。
4年前,以“跨越”命名的实兵对抗系列演习在朱日和拉开战幕,原七大军区各一支合成旅千里赴战,轮番与专业化“蓝军”激烈厮杀。结果6:1,蓝胜红败,在震动全军的同时,也将“朱日和”推到了世人的面前。
去年夏天,“朱日和”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建军90周年之际,一场盛大的阅兵就在这里举行。这场阅兵的一个关键词,就是伴随着“朱日和”成长历程的三个字——实战化。
这片当年成吉思汗跃马扬鞭的古战场,是如何崛起成一座现代化大型“陆空联合作战实验场”的?
时光追溯到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这场由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海湾沙漠地区进行的攻势作战,更像是上演的一场现代战争大戏。精确制导炸弹,空地一体化联合作战,电磁压制,全纵深作战等新型作战手段极大地震撼了我军。
对手的作战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可部队对对手的了解却几乎空白,全军上下开始深刻反思自身建设与打赢现代战争之间存在的差距。有人大胆提出,瞄准世界先进军队,模拟真实战场环境打造一支模拟蓝军部队,在战场条件下磨砺摔打部队,做红方部队的“磨刀石”。
1997年,为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把原北京军区装甲兵训练场扩编成全军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训练基地。
基地官兵开始了一步步的探索:看到没有贴合战场的环境,就对朱日和的地貌地物进行改造,反复勘察设计,构筑了明碉暗堡密布,壕沟纵横交错的钢筋水泥阵地;看到电子信息手段匮乏,就组织专家技术人员从零开始构建实兵对抗信息环境,从地上耸立的座座铁塔,到地下绵延的光纤电缆,未来战场可能岀现的电磁情况都能够精确模拟;看到“蓝军”部队演习依然运用我军的战法,就深入研究外军模式、最新战术理论,在编制上严格按照外军的序列,训练也严格按照外军的条令、训练大纲进行。
其实,除了极其贴近实战战场的硬件建设,朱日和更广为人知的是不留情面,不搞虚招的演训理念。平时演习场是磨刀石,战时战场是试金石,这两块石头六亲不认,我们宁可让部队输在训练场,也绝不能败在战场!当一支支红方部队来到朱日和,高喊着口号誓取胜利时,面对蓝军设下的危局、难局、险居却常常一败涂地,不留半点面子。
“军事训练抓什么?我想就是实战化。”习主席曾言简意赅给全军军事训练“划重点”!一批批来来往往朱日和的官兵们,也一直把这三个字奉若圭臬。
那么,实战化的意义何在?千言万语汇成两个字:打赢。在朱日和基地模拟蓝军这块磨刀石的磨砺下,每个吃过亏的部队都在不断反思中提高自己,在边打边总结经验教训中进步,提高实战能力:从最开始不注重指挥部安全,百分百被蓝军成功破袭指挥所,到全体系对抗防护,对方发现跟踪指挥所成功率降到百分之二十;从动辄被蓝军炮火覆盖,造成高达百分之七十八的毁伤,到灵活机动隐蔽,降低蓝方炮兵火力毁伤指数到百分之二十一;从完全不重视通信通联,电子对抗,演习全程被蓝军电磁干扰变成瞎子聋子,甚至分队被蓝军占用信道误导指挥,到善用电磁对抗手段,指挥员决心能够直达最前线。如今,参演的红方部队也越打越精,越战越实。
纵观世界一流军队的改革历程,都走过了这样一段贴近战场面向实战的过程:美军上世纪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线士兵开火率过低问题进行反思纠正,将射击训练时使用的圆形靶改换为人形靶,强调贴合实战。依此美军成功解决了训练与实战脱节的问题,取得的效果就是越战期间美军士兵的开火率跃升至百分之八十八。
对成建制的部队而言,实战化训练的意义更不止于此。二战前的苏联红军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军事改革,率先提出了机械化军的新作战编制。然而,复杂的编制并没有实行与之配套的合同训练。在德军大军压境前,苏军指挥员依然无法协调好步兵和坦克间的互相配合,最终,缺少实战磨合的机械化军在德军巴巴罗萨攻势中一败涂地。从这个角度讲,实战化训练根本上是军队组织结构向着真实战场的拟合,是军人在和平年代对未来战争最有力的准备。
军改是一声号角,吹响的是剑指未来战场的冲锋号。如今,全军各个部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答着名为未来战场的实战化训练考核答卷。从朱日和的“跨越”系列演习,到走向蓝水远洋的人民海军,从火箭军直刺苍天的“天剑”演习再到空军远至西太平洋的实战能力检验,人民军队将一切花拳绣腿弃置一旁,不断在实战环境中磨练摔打部队。
实战化训练永无止境,胜战之路更应不懈跋涉。无论战场形态如何变化,国际形势如何诡谲,我们都将在改革强军的征途中,坚定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实战化”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