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得有人去“蹚雷”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邓佑标责任编辑:杨一楠
2018-12-07 06:16

连日来,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一直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大家对他的情况非常关心。他的英雄壮举,引发了无数青年网民对“使命与生命”的思考:年仅27岁,失去双眼和双手,这么沉重的代价是否值得?请关注今日《中国国防报》的报道——

总得有人去“蹚雷”

■邓佑标

为人民扫除雷患,为战友血染雷场。连日来,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一直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大家对他的情况非常关心。他的英雄壮举,引发了无数青年网民对“使命与生命”的思考:年仅27岁,失去双眼和双手,这么沉重的代价是否值得?

杜富国扫雷的地方位于南疆边境。那里的山林适合种植茶叶、草果,全乡2万亩茶园,有8000 亩在雷区,难以计数的爆炸物静静潜伏在地下。那里有一个村子,“87个村民被炸剩78条腿”。要排除乡亲脚下的雷患,就要承担加于己身的安全风险,扫雷兵毅然选择了还乡亲一片安全的土地,用他们的话说:“这就是我们该干的事、应尽的责。”几次大面积扫雷行动中,像杜富国这样致伤致残的官兵不少,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

和平年代,在不受个人利益驱使的情况下,一个群体可以前赴后继地直面危险、解除危险,这就是军人。申亮亮、杨树朋、欧阳文健、徐如燕、张超……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异国他乡的维和战场、抢险救灾的拼搏现场、实战化训练的演兵场以及鲜为人知的工作岗位。军人的牺牲有些不同,正如有人所说:“一方面,那是些正值青春的健康身躯;另一方面,所有的‘意外’,其实早已蕴含于他们的职业之中。”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外表的美与丑、财富的多与寡、年龄的大与小,而在于身负何等使命,又如何面对困难、传播希望、开创未来。每一名军人的生命,军队都无比珍视。只不过,在军人眼里,使命重于泰山。“杜富国们”的奉献和牺牲,总会激励后人,点燃更多的精神火炬。生命的价值,就在这里升华;生命的高度,就在这里展现。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普遍有了成本意识,这是经济头脑日渐成熟的表征。然而,这种意识一旦向道德层面延伸,人就会被“利己”俘获:看轻集体的、看重个人的,乐见别人奉献、不愿自己付出,遇事拈轻怕重、见利奋不顾身。殊不知,献身使命从来都是时代前行的车轮。拥有笃定的理想、承担充实的责任、享受助人的快乐,这样的生命才会厚实,这样的事业才更有价值。

强国强军既是中华民族的集体使命,也是压在每个人肩头的担子。在这个征途上,总要有人忍受“寂寞”,总得有人去扛“炸药包”,也总需有人勇接“烫手山芋”。这个时候,需要人人像杜富国那样,敢于喊出“让我来”。伟大事业需要磅礴的伟力。没有一块又一块的砖头,万丈高楼何以建成?孙中山先生说过:“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我们当有这样的认识和豪气。

现在,扫雷英雄杜富国的正能量仍在持续传递。不难看出,尽管这是一个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开放的时代,但崇尚英雄、尽好职责的主流价值没有改变。像“杜富国们”那样,“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们的灵魂才能更充盈,我们的人生,也才会更有意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