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套校靶器,透视基层部队科研创新现状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陈典宏 周钰淞 李龙 等责任编辑:杨帆
2018-08-21 03:07

透视维度二:人才队伍

博士硕士的名单一长串,为何能帮上忙的很少

搞起研发革新之后,蒋登金感到,自己掌握的知识远远不够用。

有时,为了计算一个部件的合理尺寸、试验一种材料是否符合要求,他都要啃书本、查资料,走了不少弯路,浪费不少精力。

何不找几个人一起研究?受挫后的蒋登金,把目光投向了旅里的博士、硕士身上。拿着一份近50人的全旅高学历人才名单,蒋登金一时还有点“甜蜜的烦恼”。可几经询问了解,手中的这份名单就“缩水”了:这些年,这些高学历干部中,一部分人到机关当起了参谋、助理员,一部分人直接转行从事其他工作,一直坚守在所学专业岗位的高学历干部,寥寥无几。

蒋登金首先找到了连队里的硕士小马。

小马在基层岗位工作5年后,考上了地方某著名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回到连队后,大家都对他寄予厚望。可重回基层的小马很快发现,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内容与之前相比并没发生什么太大变化。研究生毕业3年来,小马始终在连队助理工程师的岗位上,从事着直升机的维护保养工作。因为大都是重复性的工作,在一些人看来,经验和技术往往比学历和理论知识来得更加实在管用。

起初,小马也想尝试主动承担一些工作,可每当面对工作中的难题,大家更愿意依靠连队的老士官、老技术骨干。慢慢地,小马感到,自己在学校学到的那些“高大上”的知识,似乎用到的机会并不多,很多知识也就“还给了老师”。

为了寻找到校靶器激光摄像头与校对靶纸之间的合适距离,蒋登金带着自己弄不懂的物理原理向小马请教。面对这些,小马一时也是束手无策,随手计算了几下,对蒋登金说:“我回去再翻翻以前的书本,好好想想。”

几天后,小马拿着几张演算纸找到蒋登金,一脸无奈:“我回去找到了一些涉及的公式,可算来算去算不出来,不好意思帮不上你了。”

蒋登金只得另请高明。

他把目标转向了刚从某军校毕业的研究生小张。可还没等蒋登金把话说完,小张的电话就已经响个不停,“老蒋,知道你最近在搞科研,这个真没时间帮你,你看我马上就要去给报考军校的战士补习文化课,晚上还要帮机关做PPT,事情太多了。”

不仅高学历的人帮不上忙,38岁的蒋登金还必须面对让他感到无能为力的“职称困境”——因为只有初级职称,40岁是他的最高服役年限,同时受编制所限,旅里大部分的中级职称需要向机械等相对核心的专业岗位倾斜。

如今,蒋登金的校靶器已经破茧成蝶“飞”向了演训场,他更大的一个愿望是:抓紧用好服役的有限时间,找到合适的“接班人”。

透视维度三:环境土壤

条令条例中的“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如何落在实处

一间宽敞的房间里,各类试验设备、书籍资料一应俱全,里里外外透着一股“专业范儿”。

每次走进这间工作室,蒋登金都会情不自禁想起当初刚开始科研创新时的窘迫——

那时,没有试验设备,没有合适材料,他不得不利用休息时间到地方工厂去做试验,有时还得自掏腰包购买材料……

这些年,上级加大了对基层科研创新的经费支持,旅里还专门为像蒋登金这样的人才建起了工作室。“改进硬件设施的目的,就是要给广大官兵学习科技知识、运用科技知识创造一个良好环境。”该旅领导告诉记者,与科研创新相比,向基层官兵普及科技知识更为迫切。

调查发现,在很多基层官兵的印象中,单位每周有固定的法规学习、理论学习、业务学习时间,也有政治教育等授课辅导,却很少组织过科技知识的学习培训。

“其实,条令条例和政治工作条例对基层官兵学习科技知识都有明确要求。”蒋登金所在连队的指导员郑学虎告诉记者,条令条例中关于“士兵职责”专门有一条:“积极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政治工作条例也对科学文化教育有相关条款规定。

作为一支列装不少新装备的连队,官兵的科技素养必不可少。郑学虎尝试着让连里的科研达人、博士硕士轮番上台,办一个科技讲座。不仅如此,他还尝试着在网上寻找图片、视频、动漫等学习资料,通过微信等方式及时分享给大家,用“大众话”促进学习大众化。

指导员郑学虎的努力,某种程度上是这个旅探索培育基层科技土壤的缩影。

从去年起,该旅将周六上午的时间统筹起来,变为科学文化学习时间,开办“周末讲堂”分享科技知识。今年,他们加大投入,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持续激发官兵创新实践活力。

如今,蒋登金又有了新职务:“基层创新成果评审会评委”。前不久,连队两名战士革新的航空弹药装载器进入了他的视线,他准备带着他们一起攻关……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