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兵器工业集团674厂某型火炮分系统总设计师刘贵明心中,一直珍藏着两段记忆——一个是“9·3”胜利日大阅兵现场,由新疆军区某炮兵团组成的自行火炮方队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另一个是在实弹演习中,某型火炮在雪域高原打出优异成绩。两段记忆,同一主角,刘贵明参与研发的装备既上得了“厅堂”,又上得了“战场”,这无疑是最高的褒奖。
然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型火炮出自刘贵明和他的团队之手。为了这型火炮,刘贵明倾注心血,带领科研团队历经17年艰苦攻关、不断改进,终于研发出这型火炮。对于刘贵明个人来说,这也是他工作生涯中引以自豪的亮点。
请关注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的报道——
“战神”淬火记
■王雪振 冯 毅 陈 明
“方案不是在实验室空想出来的,而是要到离实战最近的地方去寻找”
17年,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在刘贵明心中,17年写满了酸甜苦辣,他将生命中最好的17年,奉献给了这型火炮。
过去,我军使用的是老式牵引火炮。操作流程多、机动性差……对接战场,牵引火炮的问题和短板饱受诟病。在一次装备研讨会上,这些问题和短板深深刺痛了刘贵明的心。
“想尽一切办法也要研制国产自行火炮!”从那时起,刘贵明暗下决心,向这个全新的领域发起冲锋。
立誓易,研发难。在一无经验、二无技术的情况下,打造出这款火炮谈何容易。
“打什么样的仗,就需要什么样的装备。”这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却成了刘贵明当时难以逾越的鸿沟。他多次打电话咨询军队院校专家,请教世界军事强国火炮发展趋势。尽管专家们提供了不少宝贵意见,但刘贵明一直理不出具体思路,火炮研发迟迟没有进展。
“方案不是在实验室空想出来的,而是要到离实战最近的地方去寻找。”苦苦求索之际,一位老专家的话点醒了刘贵明。为了突破思想桎梏,刘贵明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又漫长的论证过程。
在驻厂军代室帮助协调下,那段时间,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几乎覆盖全军所有装甲、炮兵部队。从设计思路演算到车内空间布设,甚至各种线路的铺排设计,都要经过反复讨论才能确定。
火炮转向是用“操作杆”还是“方向盘”这一项,刘贵明团队就同上百名坦克、装甲车驾驶员进行过交流。他们积攒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最终创新设计出新的方向转向器,降低了火炮操作难度,提高了机动性。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那一年,火炮样车刚出厂就开到了试验场。测试中,这型火炮以出众的性能,赢得在场观摩的军工专家、部队领导的一致称赞。
历经多年试验后,第一批火炮走下流水线列装部队。出厂仪式上,刘贵明意味深长地说:“万里长征我们才迈出了第一步,在形成战斗力的道路上,还有更大的挑战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