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座城市读懂一支军队的“制胜密码”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景璇责任编辑:董玥
2018-07-05 16:18

夜幕下的陈毅市长雕像。中国军网记者李景璇摄

1993年9月,一座高大的铸铜雕像在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东路路口树立起来。在高楼鳞次之间,这座铜像显得格外庄重、气度非凡。

一晃25年过去了。这座铜像以及因他而命名的广场,早已成为了上海的重要标志。很多游客在逛完外滩后,习惯在这座铜像下驻足停留一会,然后再去往一街之隔的南京路。

这座铜像的主人公,就是曾经率领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十万将士进驻“十里洋场”旧上海,并担任解放后新上海第一任市长的陈毅元帅。

一座铜像,承载着一个城市对自己老市长的怀念。而这种情感如果要细细说起来,却又似乎没那么简单……

(一)

城市之心——南京东路街区的百年变迁展览。中国军网记者李景璇摄

2018年6月9日,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城市之心——南京东路街区的百年变迁”展览开幕。这个展览以上海南京东路街区的百年变迁为主线,从历史传承、人文精神、地域特色等不同视角,全景式展现这条老街区的百年沧桑。

在街区的历史风情部分,有一个版块的色调却特别鲜亮,它就是“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三大队十中队”。

一支部队,因何能成为上海老弄堂里的一道岁月风景?

弄堂,是老上海特有的城市特色。它与这座城市结伴而生,又相濡以沫。近代以来,多少传奇故事,多少名人大家,都在弄堂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说,弄堂浓缩着上海的前世今生。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兴业路76号“一大”会址,同样坐落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弄堂里。这里每天游人如织,仅去年一年就接待观众83万余人次。很多人慕名而来,只为亲身感受一下那段风雨磅礴的岁月,实地触摸一下中国共产党勃勃跳跃的初心。

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三大队十中队官兵整齐行进在中共一大会址门外。 王亮摄

穿行在“一大”会址纪念馆内,你会看到穿着橄榄绿、戴着红肩章的武警战士在为游客讲解。他们不是纪念馆的专职讲解员,却已风雨无阻地坚持了19年。他们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十中队官兵。

前几天,十中队的退伍老兵、曾在“一大”会址义务讲解3年多的徐少楠又一次回到了这个熟悉的地方。这次回来,一是要看看自己带过的两个“徒弟”李海港和徐鹏昊,悄悄检查检查他们的解说水平;二是听说“一大”会址近期要面向社会招义务讲解员,自己也想回来“重新上岗”。

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三大队十中队退伍战士、“金牌”讲解员徐少楠在服役期间为参观者讲解“一大”会址光荣历史。沙煜博摄

经过安检门,随着熙熙攘攘的队伍,徐少楠很快就找到在第一版块前,穿着一身笔挺军装、笔直站立着的“徒弟”李海港。在人群中,徐少楠开始静静地听着他的讲解。

依旧是感情充沛,依旧如行云流水。看着还有不到3个月就要退伍的李海港,徐少楠内心挺有感触。他与李海港、徐鹏昊一样,都是地方大学生入伍。不同的是,他在服役满两年后,因舍不得脱掉军装而选择转改了士官。去年退伍后,应聘到上海一家信息科技公司,当上了总经理助理。现在,两位“徒弟”和他当年一样,即将面临新的抉择。

前段时间,李海港在电话里告诉他,自己想服完两年兵役后回到大学继续完成学业,尽早实现远航梦。而本来就是“学霸”的徐鹏昊则选择报考军校,这两天正在玩命复习。

想着两个“徒弟”可能很快就要相继离开,自己又很可能再度“上岗”,徐少楠既有不舍,但更多的还是欣慰。从军5年,从曾经的一名武警战士,到现在的新上海人,他因这座营盘而爱上这座城市,又因这份爱而在这座城市扎根发芽。

作为以“南京路上学八连”而闻名的一支连队,每个月20号,十中队官兵都会在南京路上展开“便民服务日”活动。徐少楠一下连就分到了中队的“雷锋班”。

有一次,他刚给一位老大爷修完鞋,老人不到5分钟就找了回来。虽然听不大懂老人浓重的上海话,但能听得出来老人是嫌他修得不好。正巧那一天自己心情不好,徐少楠有些不耐烦,就低着头不说话。看到这个情景,班长赶了过来,把老人扶到旁边,一边耐心地劝慰老人,一边拿起工具重新修补起来。

活动结束后,班长与徐少楠有这样一番对话——

班长:“那位老大爷,你之前见过没有?”

徐少楠:“好像前几次也来修过鞋。”

班长:“那双鞋,你之前见过没?”

徐少楠:“好像每次都是那双鞋,而且每次补的也是鞋尖的开口。”

班长:“这就对了。你想想看,老人们赶个大早过来排队让我们补鞋子,只是为了图省钱吗?他们缺补鞋的那点钱吗?他们是想和我们多聊聊天,增进增进感情啊。老人们平时在家很孤独,我们为他们服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亲情的陪伴。”

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三大队十中队邀请驻地老年公寓老人来军营过除夕。王亮摄

上海是一个老龄人口比例较高的城市。根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上海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483.6万人,占到上海城市人口的33.2%。有学者甚至开玩笑说,上海将成为全球“最老”的城市。

当下,在这样一座城市,“陪伴”可能是最温暖的告白,也是最珍贵的需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