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晋绥军开赴绥远抗战前线。绥远抗战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高潮的到来。方大曾/摄
1944年,八路军冀中子弟兵进行操练。石少华/摄
1937年7月7日,日本驻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驻军严词拒绝后,日军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起了进攻。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自此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这次抗敌战争,其悲壮惨烈实非笔墨所能形容。”3天后,到达“七七事变”现场的方大曾在《卢沟桥抗战记》中写到。根据《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书记述,1937年7月10日,在家休假的方大曾得知卢沟桥发生战事,便骑自行车赶到宛平城,看到人们正在掩埋阵亡将士,童子军向商户募捐。他拍下了很多照片,于当晚离开宛平城返回北京开始写作。8月1日,上海《世界知识》发表了这篇名为《卢沟桥抗战记》的报道,方大曾也成为报道“卢沟桥事变”的第一人。
方大曾1912年出生在北京,家境殷实。他从小喜爱摄影,读小学时,母亲用7块大洋给他买了第一台相机。十六七岁时,他在报纸上号召有相机的有志青年,拿起相机一起去发现生活的乐趣。大学毕业后,受国内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他参与创办了“中外新闻学社”,并以“小方”的笔名在各报刊发表照片和文字报道。1936年12月,绥远抗战一开始,他就拿起相机奔赴前线。在北京、集宁、高家地、红格尔图、陶林等地的43天里,他几乎孤身奔波于各战场间,留下了大量影像资料。
“卢沟桥事变”后,经范长江介绍,方大曾成为《大公报》的战地特派员,奔赴河北、山西等地采访。1937年9月,方大曾从河北蠡县寄出最后一篇报道后便突然失踪。9月30日,《大公报》刊登了这篇署名“本报战地特派员小方”的文章《平汉线北段的变化》:“九月十三日,敌军即已有小部分渡河。十四日战争最烈,对方的炮火比机关枪还要密,我们只用守据点的死法子……”据《方大曾:消失与重现》的作者冯雪松推测,方大曾应该是在保定沦陷时牺牲。
这一年,方大曾25岁,年华正好;这一年,同样25岁的沙飞,也毅然奔赴华北抗战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