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平射迫击炮打碉堡:用高粱秆套炮弹

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宋涛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8-06-12 11:18

1940年9月,八路军第386旅突破榆社城垣,指挥员在突破口留影

点击进入下一页

新四军第3师第8旅进行迫击炮特种射击训练

勇于创新 百计克敌

敌后战场中,八路军在武器方面远不如日军,特别是缺乏攻坚必备的火炮,别说大口径重型火炮,就连结构简单的迫击炮也是“稀罕物”。八路军装备的迫击炮多为82毫米口径以下的型号,威力有限,加之弹道弯曲,对碉堡一类有顶盖的工事攻击效果不佳。正是看到这一点,日军大量修筑碉堡炮楼,企图把抗日武装困死。面对这一情况,八路军想出种种创新的应对之道,其中迫击炮平射是一个范例。

众所周知,迫击炮属于曲射武器,主要对付步兵集群,打单体目标较难。时任太行军区司令员的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指示炮兵主任赵章成研究用迫击炮平射碉堡的战术,司令部还从华北各军分区抽调十名迫击炮干部,组成迫击炮平射研究班,由赵章成亲自挂帅。

起初,研究班想到用高粱秆套住炮弹,用力助其下滑来击发雷管,经实验确认方法可行,但是赵章成并不满意,认为这种方法在技术上存在安全隐患,实操效果不好。接下来,大家受到日军八九式掷弹筒的启发,又想出用拉火击发的办法,即在炮尾部增加一节尾管,采用拉火击发装置,并将底板倾斜着地,使炮筒与地平线的倾角保持在5度以下,这样一来,迫击炮既能曲射又能平射,具有类似日军九二式步兵炮的功能。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赵章成小组总结出“一炮多用”的办法。成功后,刘伯承当即责成司令部电令各军区部队,将迫击炮分期分批送往兵工厂改装,在战场上大力推广平射迫击炮。

除了发展平射迫击炮,八路军还多措并举,提高攻坚能力。1940年9月23日23时,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进攻山城榆社,战士们利用敌工事的死角,将手榴弹不断地投入日军碉堡里,炮兵也准确击毁城门上的大碉堡,打开攻击缺口。第16团第12连的班长王石德第一个冲上城头,一口气将自带的手榴弹全部投完,他负伤后,另一位班长接着冲上去,继续向日军阵地投掷手榴弹,直到将敌全部消灭。在战场另一侧,一批战士抬着云梯登上30米高的峭壁,迅速突破城墙,攻占文庙。在攻击日军核心阵地榆社中学时,八路军选择相对耗时的坑道作业,到25日16时,坑道终于挖到日军核心阵地内,随后战士们秘密将装满炸药的棺材塞入坑道尽头。16时45分,炸药引爆,日军堡垒被瞬间炸塌,趁着爆破的瞬间和烟雾迷漫之际,第16团团长谢家庆亲率两个连冲入中学,与残敌展开肉搏,最终全歼日军,收复县城。

正是凭着这样的斗志和创造力,八路军在山地作战中克服了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对日军据点构成巨大威胁,打破了日军妄图依靠这些据点困死敌后抗日武装、控制被占领区的幻想,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