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首次战役参谋比武:60小时"打"11仗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钱晓虎 李大勇 吴科儒责任编辑:杨帆
2018-06-08 03:35

陆军首次战役参谋比武,既包含了传统体能技能课目,也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一体化平台操作;既有单人单课目较量,也有集体编组作业比拼。赛事全程多课目、高强度连贯实施,单课目连贯作业时间最长达34个小时。图为计算机标图等课目比武现场。彭 希摄

解放军报记者现场直击陆军首次战役参谋比武——

“绝非拼个胜负那么简单”

■解放军报记者 钱晓虎 特约记者 李大勇 吴科儒

凌晨时分,大龙山下,夜雨袭来。野战帐篷里,陆军首次战役参谋比武的参赛人员都在酣眠。

4时30分,4班帐篷突然亮起了灯,10名来自第73集团军机关的参谋人员迅速起床着装,开始比武准备。刚刚接到命令的班长、作训处副处长安文源做简短动员:“接下来将有11个课目的角逐,组织形式、考核内容等都与以往不同,每个课目都是一场硬仗!”

热身运动、点验装具……5时50分,第一波参赛选手、来自第73集团军和西藏军区机关的参谋人员共20人,站到了3公里武装越野跑出发点。

此刻,雨越下越大,道路变得泥泞湿滑,但参赛队员们斗志昂扬。一声枪响,他们如离弦之箭冲出去,比武正式拉开帷幕。

这是陆军领导机构成立以来举行的首次战役参谋比武竞赛。全新的组织形式、全新的内容设置、全新的裁评方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承办此次比武的陆军指挥学院领导评价:此次比武“绝非拼个胜负那么简单”,它标志着陆军抓练兵备战理念的更新、实战化训考模式的转变。从战役机关参谋训练这一重要抓手抓起,陆军训练转型正从这里艰难破局,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连贯考:60小时内“打”了11仗

起伏山路、泥泞小道……安文源和队员们穿戴着战斗装具,一路狂奔。过烂泥路段时,队员们一脚下去,泥粘鞋底,甩也甩不掉。他们咬紧牙关,一步一滑冲到终点。

“比武人员由各单位推荐一半,电脑随机抽点一半。”安文源说,参加此次比武,是自己军旅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

3公里武装越野跑刚结束,参赛队员们就被带上了射击考场:3分钟内完成5发子弹精度射击。大家争分夺秒,迅速据枪瞄准。记者注意到,有3名队员未开一枪就缩回了手,短暂调整后再次瞄准、击发。

“3公里拼得太狠,双臂一直在抖,影响瞄准。”射击完毕,10号靶台的一名队员解释说。

过去比武也搞连贯作业,但为了安全起见,很少会把实弹射击这种危险课目拿来和别的课目组合。而这一次,刚走出射击靶场,通信装备操作考核又在等着参赛队员们。

竞赛课目接二连三,难度强度越来越大。13时15分,简单的快餐午饭后,又展开了基本理论、遥感影像判读、融合生成态势图等7个参谋业务技能课目竞赛。除晚餐时间外,各课目考核间隔最长不超过20分钟。

“当面之敌为××,其下辖……”考生们刚经过1个半小时的作战计算,又投入到了计算机标图竞赛。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计算机标图没有纸质版想定,而是像英语听力考试一样,听着录音即时标图,大大增加了考核难度。

这一天,10个单人课目比赛一直持续到凌晨1点半,然而并没有太多的休整时间:等待他们的是更加严峻的考验——34小时昼夜连贯实施的指挥作业。

次日8时,经过2个小时赛前准备,指挥作业竞赛正式开始。21个参赛单位被编成21个班,每班10人,在指定的21个帐篷内完成作业:分析判断情况、提出决心建议、拟制战役命令……各班时而集体研究,时而分工合作,帐篷内一片紧张忙碌。

“没资料、没模板,全凭一个脑袋,在34个小时内要完成13项内容,强度难度可想而知。”12班班长、西藏军区训练处副处长王端直言不讳地说,“指挥作业既考协作意识,也是对体能、智能、技能和心理的综合检验。”

第3天18时,经过60个小时的连贯作业,11个课目竞赛全部结束。走下考场,南疆军区卫生处助理员汪德宇双眼布满了血丝:“这次比武竞赛全程战斗着装、全程野营食宿、全程封闭管理、全程连贯实施,入伍以来参加如此高强度高难度的考核还是头一回。”

练实战:从“计算题”到“应用题”

比武结果,能马上出成绩的,赛后就直接投射在大型显示屏上;不能马上出成绩的,也会以最快的时间评判出结果。

看到自己作战计算的成绩,第82集团军火力处处长王军有些懊恼。

王军多次参加各级比武竞赛,3次荣立个人二等功,对于作战计算这个课目一向信心满满。在集团军备战训练时,他还登台授艺,而这次却在该课目比武上吃了亏,无缘优秀。

老将为何失手?过去考作战计算,试卷最多5页纸,考题像数学题一样一道一道的,套上公式直接加减乘除即可。这次比武试卷15页纸,所有计算内容都隐藏在作战背景中,就算记得住公式不会分析也没法做题,难度大大增加,一不小心就会出错。

从“5”到“15”,变化的不仅是数量,更是一种思维理念。该课目的命题组成员、陆军指挥学院教授王本胜说:“过去,作战计算是简单的计算题,重在考察‘算’的技能。如今把题目融入作战背景、带入实战,重在考察智能和分析应用,真正体现了‘算为用’,更贴合实战。”

若不是亲眼所见,记者也不相信,这次比武的很多课目都像作战计算一样,颠覆了传统的考核比武思维,变单纯“计算题”为复杂“应用题”,让考生吃尽了苦头。

“经长时间侦察发现,3号高地无车辆人员进出……”融合生成态势图竞赛开始不久,参谋刘福勇接到一组情报信息,他未急于作答,而是立即调出初始情报,从满满几屏幕文字中挑出一条信息:“3号高地有电磁信号,周围筑有坚固工事并复杂伪装……”

刘福勇判定,这是个假目标,便迅速标绘了该高地的态势情况。

刘福勇来自东部战区陆军战勤计划处,在多级训练部门任参谋长达11年。他告诉记者,过去演习演练也讲态势融合,但通常由情报、作战等多个席位共同完成;如今,变成了一个人作业,对参谋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了,若平常训练不够很难独立完成。

尺子量、圆规比、笔头算……这是图上量算作业留给人的传统印象。此次比武现场让人耳目一新——没有纸质地图、没有尺子和量角器,包括那些传统的作业“神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所有内容全在电脑上完成。除测量距离、面积、高差等常规内容外,此次还增加了系统查询分析等作战实用内容。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参谋业务技能命题组组长王宁教授坦言,这次比武竞赛在内容设置上花了不少心思,按照打仗要求,聚焦实战实用,既考个人素质,又考团队协作意识、联合作战意识和战斗精神,“战”味更浓、“野”味更足。

零作弊:巡察考场有“第三双眼睛”

这次比武现场,记者发现一个现象:胸前挂着“纪检监察”牌的工作人员几乎随处可见。

为确保比得公平公正、赛出真才实学,陆军参谋部作战局领导告诉记者:“比武之前,陆军党委安排纪委深度介入比武,实行‘伴随式’保驾护航,这是以前没有过的。”

此言不虚。天刚蒙蒙亮,10多名纪检监察员站在了3公里武装越野跑候考区。记者看到:参赛队员刚进入,陆军纪委纪检局干事何煊和2名纪检监察员,就逐一核实考生身份信息,点验携带装具,并抽查水壶,现场过称。

查得严格,才能考得公平。目送最后一批选手冲出起跑线,何煊介绍说,考核路线确定后,纪检监察人员利用激光、行车等多种手段,先后5次测量距离,最后取平均值以缩小误差。

在3公里武装越野跑终点,纪检监察员紧紧盯着统计成绩的记录员,防止出现一丝纰漏。考核采用“马拉松”比赛的计时方式,系统统计为枪响时间和静跑时间。一次,纪检监察员陈惠岗干事突然发问:“这是静跑成绩,还是枪响成绩?”记录员大吃一惊,这才发觉刚才誊抄的几名考生成绩是枪响时间,虽然枪响时间和静跑时间仅差两三秒,可牵涉到比武的公平公正,记录员立即作出更正。

采访中,无论是考官还是考生都向记者谈到,此次比武之所以能实现“零作弊”,背后离不开第三方监察制度的强力支撑。每套试卷印刷、运送和分发,及收卷、阅卷、排名,纪检监察人员全程跟踪;每场考核前,纪检监察组都提前对考场、系统和考生考官信息进行检查复核;射击考核区,考官、考生和纪检监察三方人员必须一同前出检靶……

提起执纪之严,命题组专家、陆军步兵学院教授朱淑清对这一段经历“刻骨铭心”。他在命题组报到后当天就被没收了手机,吃住行都在一栋楼,一楼设有警戒绳和岗哨,整栋楼只有岗哨处配置了1部公用录音电话。朱淑清感叹地说:“就像地方的高考命题一样,我们被全程封闭,足足‘关’了10天,直到课目考完才得以‘解放’。”

“纪检监察有教育、有引导,有人防、有技防,确保执纪不留死角。”南疆军区作训处处长象树新深有感触地说。这次活动纪检监察独立于陆军指导组、裁判组、保障组、参赛队等单位之外,既能对考生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进行防范和纠正,又可对活动组织和裁决人员进行监督,有效实现了对监察对象的“一碗水端平”,让大家“口服心也服”。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